如何正视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一个普遍问题,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心理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人的心理状况分三类,一类是疾病,二类是健康,三类是亚健康。据相关调查表明,全国人口中有100万人患有心理疾病。而心理问题既不属于健康、也不属于疾病范畴,它是人类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一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心理的亚健康。例如,自私、妒忌、偏执、冷漠、自卑、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等不良情绪,都是心理有问题的表现。
这些情绪又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或因某件事、或因某个人,在某一个阶段、某一个时期就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情绪。例如,某人因别人工作成绩比自己好,出于妒忌心理,四处找别人弱点,说别人坏话怪话,不是想着靠自己努力赶超别人,而是企图用这种办法击垮对方,这就是一个病态、心理有问题的具体表现。
"凡是产生不能让自己很好生活的思想品质,就是心理出了问题。"他认为,这种轻度的心理问题看似没有什么大不了,但认真分析,这种不健康的情绪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影响个人、家庭乃至社会。
大学生总体属于心理健康群体
何克指出,与社会上其他弱势人群相比、与不是大学生的同龄人相比,大学生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健康状况都要好得多,他们毕竟是通过一番竞争、一番挑选,较为优秀的学生才能进入这个门槛。大学生应该并入心理健康人群范围。
正因为是大学生,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就高,寄托的希望就大,受关注的程度也更多。他们的一举一动牵动着许多家庭的心,所以对个别采取极端方式的大学生,大家就容易以偏概全,认为现在的大学心理出现了多么可怕的情况。其实,其他社会群体,心理问题同样存在,只是因为他们没有被人关注,也就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大学生不是没有心理问题,而只是不应夸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学生正处青年期,是人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又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
例如,难以适应环境。大学生从激烈的竞争中过来,从高中升入大学,环境发生了变化,学生容易出现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有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再如,择业问题。很多学生意识到,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