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人格内容
健康人格是个人在其生活经历中以其生活方式和生活风格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意识,是人的世界观、心理素质、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和重要标志,也是人能够准确把握自己、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社会位置以及获得他人尊重和好感的基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正确的自我意识。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对自己应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充满自信,扬长避短,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与环境保持和谐、平衡。
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人格健康的大学生应具有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经常保持愉快、开朗的心境,并且具有幽默感。当消极情绪出现时,能合情合理地渲泄、排解、转移、升华。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格健康的大学生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主动关心社会、了解社会,观察所接触到的各种事物现象,能看到社会发展的积极面和主流并具有社会责任感。在认识社会的同时,能与时俱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表现出能适应新的环境。
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格健康的大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能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与人相处时,尊敬、信任等正面态度多于妒忌、怀疑等消极态度;健康的大学生常常以诚实、公平、信任、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喜爱和接纳。
乐观的生活态度。常常能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在工作和学习中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获得成功。即使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也勇于面对,不畏艰险,勇于拼搏。
健康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审美情趣对于大学生树立审美观、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塑造健康的人格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具有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侵蚀,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是一项系统工程。结合实际,我们认为在高等院校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人生现、价值观基础上的理想教育。
要遵循大学生生理发育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从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入手,引导学生在对道德理论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立志,逐步形成自身较为稳定的人格待点。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正确的理想,能引导自己正确地走向人生旅途。大学生应将个人的价值、理想、前途与社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把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作为自己最大的理想。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势必作为一种强大的动力,促进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结合,推动社会的发展。
第二、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首要因素。学校教育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必然直接而首先表现为教师的影响。优秀教师的人格应该是道德品质、意志作风、智慧能力三者的统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应身体力行。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特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塑造。因此,教师本身就必须具有乐观开朗、情绪稳定、谦虚正直、宽容理智、奋发向上等良好的人格特征。所以,教师应努力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涵养品性,砥砺意志,真正成为学生除污去垢、塑造理想人格的一面明镜。
第三、重视心理卫生教育工作。
高校开展心理卫生工作的目的,不仅是要发现、治疗和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更是要指导大学生运用各种良好的方法培养其健康人格,以便能很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心理卫生工作要针对实际,适时、适当、适度。另外,学校还应经常举办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讲座,教给他们人际交往技巧,提高其社交能力;指导他们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指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婚恋观、人生观,加强其品德修养等等,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避免自我认知误区。
第四,优化育人环境。
校风是学校的风貌,是全校师生员工精神状况的集中体现,对人格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良好的校风,能随时为学生提供调节自己行为的信号。因此,学校应尽力创造和谐优美的成长环境,为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创造外部条件。这就要求学校的全体人员都要在自己的岗位职责内,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尤其要把健康人格的培养目标纳入学校教育管理的总规划之中,使之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此外,解放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如多组织学术论坛、社团活动等集体性、竞争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激发学生兴趣、发展特长,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获得自信,建立健康的人格框架结构,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
时间:2020-03-28 作者:大学生热点网 来源:大学生热点网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