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方面面的心理压力。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给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减少大学生的心理疾患,而且有利于学生本身的自我实现。
一、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自卑、抑郁、焦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是现今高校贫困生最为普遍的心理特点。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孤僻;因生长环境闭塞而抑郁、容易焦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他们大多数不敢和别人交流,不敢讲自己的心里话,甚至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实际上就是唯恐别人瞧不起自己,就是一种病态的自尊心作祟。
二、高校贫困生的大学心理障碍成因分析
一般情况下,贫困生形成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家庭生活拮据
在当前条件下,由于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等因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占绝大部分,而且这些都不是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有些贫困生却不这么看,他们把贫困当成无能、当成丢人、当成耻辱,并因此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即由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
谈高校贫困生的自我实现
2。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观念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年轻的一代只喜欢享受,不喜欢磨难,大学贫困生也不例外。所以,他们不愿意把贫困看成是磨难,而是当成生活中难以承受的挫折,并由此产生了种种心理问题。
3。“一切向钱看”的社会潮流冲击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金钱成为一些人心目中的唯一目标,人际关系随之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导致心理失衡。由于贫困,不少贫困大学生只好选择在外打工甚至身兼数职来“拯救”自己。贫困大学生经济上“捉襟见肘”的窘迫和由此带来的心理尴尬,往往是外人很难感受到的。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时髦、经济不宽裕,贫困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4。资助方式不当伤害自尊
各种资助工作,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实施不当、宣传不够或者教育滞后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许多高校轰轰烈烈的捐赠、助困活动,或在书本封皮标注“贫困生”,或请贫困生代表上台接受捐助,场面虽热,却使一些学生越发难过。一名女生愤然道:“我就是借钱,也不愿接受贫困捐助”。
此外,就业分配形势不容乐观,高校对贫困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学生自身素质匮乏等也是导致他们亚历山大的原因。
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全社会各方面都必须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在心理上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与价值体系,积极引导贫困生自强不息、奋发努力,以切实保障贫困生身心的积极健康发展。
大学生也要不断去提高个人的思想、文化和其他各方面素质,努力发展个人学习、工作和其他各方面能力。“是金子总要发光”,当自己真的发光之时,贫困也就不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