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骑马回故乡
我又在梦中骑着骏马回到村里。
梦中,在村里的大小谷院,寻一处拴马柱,把马拴住,然后进院看看。
大小谷院都是老瓦房,院外墙上还能看到拴马柱、拴牛石的遗迹,现在只有上了年纪的人还能看出来,五十岁以下大多不了解。现在村里虽然还有人养牲口,但多为肉牲口,是为了换钱,不是为了役用,其实也没有多少人会使牲口种地了,只是极少上了年纪的人还在用牲口种地,多半用在小块地上。象样的地,能用机械就用机械了,没机子就出钱雇人种。也就是说,铁牛取代了肉体上的牛。这样,农耕时代的许多东西,就是在不发达的农村也处于慢慢消亡之中,留在他乡人们的记忆中。比如,一块大石碌碡就半埋在地下,石碾盘寂寞的靠在墙根上。
说到马,我想到当年的一件事。那时主流观念是把中国历史上的思想都归为儒法斗争,对古人一律按儒法定性。学生们对此不感兴趣,只是自己是个书虫,也看那时出的哲学史,其实对书中说的思想互斗并不感兴趣,一个小学生能懂啥?是找趣的章句看,如“白马非马”,还费劲地卖弄过一阵子。
“白马非马”说的是,马是马,白是白,白是颜色,但是颜色不是马,所以说,白马不是马,这样的说法当然不合平常认识的。有人就说我小小年纪念书念坏了,念书念了个啥?白马是白色的马,明明是马呀,这还用说?为什么非要说不是马呢?但也有人说,这孩子是聪明过了头,其实是不懂事,现在就是白马非马时代,心里知道就行了,是不能说的,说出来会招事的。我后来觉的“白马非马”的说法也太离谱,也就不说了,但不等于忘了。多年后,我才明白,在看似荒唐的逻辑背后,说明了古人对于事物的深层认识,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马非马”中,“马”代表物体的形状,是物体的本色显示,“白”代表物体的颜色,是物体的视觉印象。“白马”是物体的“形色”。《孟子·尽心上》说“形色,天性也”。物体有了“形色”之后,才能获得的规定性,才能被认识、命名、区分、把握。
“白马非马”,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具体的马不等于抽象的马。“白马非马”也就是“离坚白”理论。“离坚白”说的是,一块坚硬的白色石头,眼看着是一块白石,手里摸着是一块硬石,白和硬是分开的,强调事特的差异性。
接下来是“合同异”,“合同异”是在异中求同。“离坚白”过于强调差异性,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绝对差异。“合同异”则过于强调同一性,认为一切事物没有区别。
“离坚白”也好,“合同异”也好,都是当时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一种理论,认识到一个概念,是由两个相关概念或更多的概念组合到一块儿的,而这相关的概念是可以是独立的、差异的、相干的、同一的、甚至对立的,中国传统文化讲“中、和、合”,并没有象“离坚白”、“合同异”那样走向极端,从此中国词语就起了重大的变化,不再每一个物品都起一个名字,而是合并同类项,在大类下加特征词语,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认识和交流。
马是人们认识和使用的古老动物,古人对马的命名十分仔细。
别的不说,单是颜色方面:骃:浅黑带白色的杂毛马。骊:纯黑色的马。骍:赤色的马。骐:有青黑色纹理的马。骓:青白的马。骏:走得快的好马。骠:黄毛夹杂着白点子的马。骢:青白色的马。骝:黑鬃黑尾的红色马。骅:枣红色的马。这么多的专用名,对人们认识马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就是马专家也不一定全知道,但是有了形色法命名事物后,马前缀一定的概念词语,大马、小马、公马、母马、白马、黑马、红马等等,这样人们认识马的负担就轻多了,就是普通人也很容易认识了。
所以,中国文化很快就能用现成的字组词,一个新事物出现,可以用相应的字组词,认识一二千汉字后对一般阅读没什么困难。不象许多拼音文字那样,一个新事物就得造一个新词语,导致词语膨胀。每个学生想起背英语时,心中无不叫苦,英语的词儿真是多!背不过来,不象汉语那样组词,能以一当十的学词,要是英语和汉语语法规则一样多好哇!
我想要是没有继续学习的话,思维也只能停留在“白马非马”不是话上面。
生产队的饲养场,养羊牛马驴骡,和每一个少年的伙伴一样,幻想着能骑着骏马在田野地奔跑,但是学生时代的我们很少能有接近牲口的机会。小学一班三十个同学,能上初中的不到一半,能上高中的,六个,就这还有四个是留级生,他们是大队干部的子弟,说白了就是混张文凭,以后村里的老师、会计、参军等的他们,直正一路上来的,只有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女同学们上初中的基本没有,大多小学毕业,有的小学也没毕业,小小年纪,不是在生产队里干小活,就是在家里做家务和照顾弟妹。其实她们的学习成绩是不错的,但不能继续上学,是传统的习惯在起作用,她们一时不会屈服,你们看那个拿“白马非马”当宝卖弄的都能上学,为啥俺就不中?就因为他是男娃娃?但没多久,她们就接受了现实,只是艰苦的生活并没有压住了她们的水灵。
当我离开石林黑塔村到他乡讨生活时,村里的地还没有分,但多少也听说过要分地了,事实是我在上高中时,南岗那边有的村分地了,村里地分的晚。在我的心里,希望家里能够分个马,也好骑着它上南岗兜风,结果和别人家分了头驴子,后来作了价,对方拿牲口,我家拿钱,母亲的意思是以后买拖拉机,后来没有买成拖拉机,主要是我们兄弟三个都到了城里,工作的工作,上学的上学,家里没劳力,勉强靠换工种了几年,地转让别人种了。
分地后还在村里的她们,粮食够吃了,有时候还能买到自己喜欢的衣服,但很快命运和上辈人一样,不少人早早就出嫁了,迎来了更繁琐的家庭生活。当我还沉醉于文学中的人物印象时,她们已是文学中的人了。
那一年我回了家,在村路上闲逛时,有人骑着自行车,车把上带着筐子,筐子里面应该放的吃的,车后坐着老婆孩子越过我,我在不经意的一觑中,那个女的我认出了,虽然已不记着她的名字,但的确是小学的同学,她关注的是抱好孩子,不关注路上的行人。她应该是先办了酒结婚的,等到能补办结婚手续时,孩子至少会走了。她才二十岁呀,就已是少妇,不再是那个作业本做到最后一页,本子还是整洁的同学……,记着那时,我想起了一篇小说中引用的古老歌曲——
漂亮善跑的——我的黑骏马哟
拴在那门外——那榆木的车上
善良心好的——我的妹妹哟
嫁到了山外——那遥远的地方
……
我举目眺望那茫茫的四野呵
那长满艾可的山梁上有她的影子
黑骏马昂首飞奔哟,跑上那山粱
那熟识的绰约身影哟,却不是她……
也理解了那篇多次看过的小说意蕴。小说讲的是两个小儿女在奶奶额吉的痛爱中生活,贫困的生活里也有不少欢乐,男孩子的是寄养在额吉家的,女孩子是奶奶的孙女。后来男孩子出去上学,学成归来回乡时,女孩子已被当地的一个恶魔强暴并怀了孕,男孩子受不了,激愤于奶奶的麻木态度,回了城……
几年后,他随专家回草原工作。这时,痛爱他的奶奶已经去世,是她送的;她远嫁他乡,嫁的老公是大男子主义者,在家中饱受歧视;在学校里她是个人人称赞的好杂工,但是,学校的编外杂工的待遇和命运,就是到现在也没多少改变。她象奶奶一样,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艰辛繁重。
当她见到重年的玩伴时,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流露出对往事的感伤和抱怨。像草原上的女人一样,“走完了那条蜿蜓在草丛里的小路,经历了她们都经历过的快乐、艰难、忍受和侮辱”,成为新的额吉。但她比奶奶强的是,她要求儿女们一定得好好学习,但是大女儿……
不过话说回来,她们对命运是屈服的,让人感到无奈,但是,在那样的的情况下,她们又能咋样?就是今天的大城市里,文明已深入人心,有她那样的行为还不在少数。
额吉—奶奶—草原的化身,具有超乎寻常的宽容和自慰:“女人——世世代代不都是这样吗?”只是,心爱的孙子的出走,毁灭了她人生的最后一个梦想。
我的同学中,也有慢慢向额吉靠拢的人,就象我在《叶姐》中写的那样。叶姐说:因为你是男孩子家,你能继续上学,姐是女孩子家,能小学毕业就不错了。……你只有好好学才有前途。……俺妹妹弟弟们能学好,俺也就心足了。叶姐早早结了婚,婚后生活艰辛,为了生儿子,当过超生游击队员,虽然她的女儿学习很好,可为生活所迫,也是早早就出去打工了……
叶姐的命运,在乡下是再寻常不过,她们的一生,是为家里人过的,很少是为自己……,一代又一代农村妇女就是这么过来的。
我常想,命运咋就这么轮回呢?
小说中骑着骏马回故乡寻找昔日记忆的主人公说:“我不能容忍奶奶习惯了的那草原上的习性和它的自然法律,尽管我爱它爱得那样一往情深”。
我相信大多数远离家乡的人有过这样的想法,但对于许多人来说,爱家乡只能是梦中,因为在他乡生活也是艰难的。
羑河两岸也好,草原上也好,全国各地也好,新一代在成长,她们不会走额吉那样的路了。比如,现在农村的女孩子上了职校、高中后,几几乎都到大城里打工,上大学的女同学有比男同学多的趋势。
哎,梦中骑着骏马哟——
时间:2020-08-02 作者:大学生热点网 来源:大学生热点网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