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从子美看国人的家国情怀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是杜甫在《偶题》中的感叹,却也被后世用作为对这位“诗圣”的一句评价。不久前BBC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引发热评,当中有这样一句话:“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亚,还有杜甫。”评价之高,可见一斑。《杜甫传》的作者冯至先生在文中这样说:杜甫谦虚谨慎的学习和苦心孤诣的写作使他的诗歌获得巨大的成就,给我们留下来这部用血泪写成的、引起后代千万读者同情和敬仰的“诗史”。但是他的诗的成就,只靠着高度的艺术修养是不够的,主要还是决定于我们一再提到的爱祖国、爱人民的政治热情。
杜甫是可敬的,却也是可悲的,他的诗,甚至于他的人生,都是一部血泪史。几乎和所有中国古代文人一样,子美也曾雄姿英发,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也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毕生志向。而杜甫的后半生却是见证了大唐的衰败、昔日的荣耀蒙上尘埃,见证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惨象,见证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荒凉。我曾有幸在图书馆花了几个下午的时间拜读了冯至先生的《杜甫传》,正如先生所说,杜甫打动我们靠的不光是艺术修养,更是他的那一份家国情怀。
有句话,每每提起都让我倍感骄傲——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历史和文化传统未曾发生过断绝的国家。事实也的确如此,中华民族历史上屡屡遭受磨难,五胡乱华,忽必烈南下建元,八旗入关屠杀,还是近代西方列强的剥削,二战日本的侵略,伟大的中华民族都顽强地抗争过来了,无论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又或是“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中华儿女血里的家国情怀也依旧流淌着。也正如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疫情期间,我们见到了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一份份请战书、一个个红手印、一面面飘扬的旗帜。处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与时间赛跑建设“双山医院”的工人们、还是挨家挨户排查的社区人员……在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无数的发光点,这些正是我们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美德,流淌在骨子里的精神,是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特别是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我们能真真切切的看到往日的许多重大变故中所涌现的那些,他们可能是三峡移民中的 “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也可能是汶川地震中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而在这种特殊时刻,我们还能始终认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才是国人的家国情怀。
时间:2020-08-13 作者:黄昊 林子杨 刘志鑫 来源:大学生热点网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