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文的源起、发展演变史及主要特征等相关问题研究
骈文的源起、发展演变史及主要特征等相关问题研究
汉语1701王亚静
在于景祥先生的文章《骈文的形成与鼎盛》中,对于骈文我又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于景祥先生认为从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过程来说,先秦时期,文学还处于自在的、不自觉的状态。同样一篇作品,既是哲学,又是政治学、论理学,还是历史学作品,同时又有一-些文学特性。用散用骈,也顺其自然,虽然不乏骈词俪语,但却不是作者自觉的、着意追求所致。所以他又引用了刘勰的一句话,说“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文心.丽辞>)。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得更为明晰:“意授于思,言授于意,腾诸唇吻者为语,载诸篇简者为文。言有雅俗之殊,斯文有文质之异;或出之以俪词,或述之以散笔",“方式不同,作用则一”,“初无造作,故一人之书,骈散兼有;一书之义,奇偶互见",“全出自然”。其实我们在上高中历史的时候老师也跟我们说过,在先秦时期,文学都是不自觉的,人们并不是希望取得文学效果而进行文学创作,只能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作者举出先秦著作的例子来向人们更好地阐释这个道理。例如他说:《尚书》》虽有偶俪之辞,但都是“率然对尔”。而《周易》、《诗经》《春秋左氏传)尽管“奇偶适变”,但也“不劳经营”(《《文心.丽辞》)。其他诸子之文,或为记事,或为明理,或为游说,或为论辩,有什么样的实际需要,就写什么样的文字。我认为当时的文字是有功利性的,它们的存在只是为了表达一件事情。但是虽然说从当时来看,这些文字并非刻意而作,但从整个文学发展史来讲,也正是它们为后世的骈文创作提供了借鉴对象,因而它们便是后世骈文的滥觞,也就是源起。而无论是六经之文还是极富艺术魅力具有多种表现手法的《楚辞》,这些先秦文学为后世的骈文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经验。
但是到了秦汉,尤其是汉朝,追求文采华美已然成为一种趋势,所以此时的骈文创作并不是先秦时期先人们的自然流露,而是时人绞尽脑汁的成果,人为痕迹很明显。在上学期王永豪老师的课上我们学过司马相如、班固等人的赋,他们的文章尽管华美,但是明显人工盛于天成,是个人雕琢的结果。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早就明确指出:“自扬、马、张、蔡,祟盛丽辞,如宋画吴冶,刻形镂法,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扬雄、司马相如、张衡、蔡邕对骈偶已经达到“崇盛”的地步,而且下了“刻形镂法”那样的功夫,是一种主动追求骈文形式的体现。近人骆鸿凯在<<文选学>中这样阐述骈体由秦至汉的演进状况:秦李斯《秦始皇书》:设喻隶事之初祖,两段相偶亦自此开。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设喻隶事与李斯同风,而辞意更为复叠。汉王子渊《圣主得贤臣颂:两段相偶,上继李斯。偶句、排句、叠句,全段设喻,数句比喻,用成语,用古事,以上诸法,俱此开之。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骈文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而在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数目繁多的骈文作品,而且也出现了理论作品。作为这一时期特有的文学现象 ,文学理论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我认为正是由于骈文的额兴盛,所以才滋生了文学理论的土壤,因而出现了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几部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尤其是刘勰的《文心雕龙》,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 ,在文学批评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是用骈文写成的专著。一般说来 ,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 ,刘勰的《文心雕龙.丽辞》是一篇最早对骈文进行评价的文章。《文心雕龙》将文体分为两大类 ,有韵为文 ,无韵为笔 ,并对各类文体进行评述。《丽辞》 一则 ,专论骈体 ,其中论及骈体的产生: “造化赋形 ,支体必双;神理为用 ,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 ,远裁百虑;高下相须 ,自然成对。”这是对于骈文的一个粗略的定义和阐释 ,这也为今后骈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到了唐朝 ,不少文人对于六朝文学 ,更多地是持一种否定的态度 ,前有魏征、四杰诸人 ,后有韩柳等古文巨匠 ,纷纷打出反对六朝绮靡文风的旗号 ,主张革新文学,因而他们也反对六朝骈文。如骈文作品既多且佳的初唐四杰 ,在批判六朝骈文时 ,就提出“沈谢争骛 , 适先兆齐梁之危; 徐庾并驰 ,不能免周陈之祸” ,从政治上否定了骈文的社会功用。而韩愈和柳宗元更是抬出了所谓的“古文”与骈文相抗争 ,提出“文以载道”的著名观点 ,把对骈文社会功用的反对发挥到了极致。然而 ,到了晚唐,诗人们又开始重新重视骈文。李商隐将其文集以“四六”名之,也为骈文起了一个新的名字。
到了宋代,出现了宋代四六话的出现 ,将李商隐所谓的“四 六”当作了一种正式的文体 ,此后 ,在明清两代 ,“四六”一直作为一个文体概念来看待。在清代,由宋人所开创的四六话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而研究骈文的发展,孙梅的《四六丛语》则可以看作是这一阶段的代表著作。这部花费孙梅数十年心血的著作 ,被学者称为“在骈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集大成之作 ,可与《文心雕龙》并驾齐驱” ,由此 可以看出这部著作在骈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全书共三十三卷 ,分门别类地辑录评述了各体骈文和各类骈文现象的材料 ,其中卷一至卷五分别是与《文选》、《楚辞》和赋有关的材料 ,以说明《选》、《骚》、《赋》对骈文的影响 ,卷六至卷二十七则按文体分类 ,分别辑 录制、敕、诏、册、表、章疏、启、颂、书、碑志、判、 序、记、论、铭、箴、赞、檄、露布、祭诔、杂文等文体的资料 ,卷二十八为《总论》,卷二十九到卷三十三论历代的《作家》。从本书的体例上 ,不难看出模仿《文心雕龙》的痕迹。 全书所引资料近百 种 ,具有很高的价值。而孙梅在其中所表现的对骈文起源、骈文演变、骈文艺术等方式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是一部研究骈文学必不可少的资料。
而至此之后,骈文的发展逐渐定型稳固。
骈体文的特点是讲究对仗, 句子的字数整齐,又要讲究平 仄。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工整,声律谐美,藻饰华丽,多用典故。句式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称四六文,为骈文中的一体。就我查阅到的资料而言,在不同的时期,骈文展现出不同的特点,或只重形式的精美,不重内容的雕琢,或者是内容被形式限制了发挥,但是还是有很多既有精巧形式又有良好内容的骈文。
参考文献:知网 于景祥《骈文的形成与鼎盛》
莫山洪《骈文学发展史刍议》
莫山洪《骈文.骈文的界定.骈文发展史》
时间:2020-08-29 作者:王亚静 来源:王亚静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