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贫穷”而伟大的母亲
假吧意思,我算个“作家”。迄今为止,我在各种报刊网站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新闻作品、教育教学论文400余篇40余万字。我的笔曾经触碰过许多人的灵魂,也曾经叙述过诸多有意义或者无意义的事件。
我曾经无数次地提起笔来或者坐在电脑前面,想写一写我的母亲,终究无一例外地摇头叹息,打消念头。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怎样描述我的母亲。
因为,从我记事起,母亲就是一个“贫穷”的人。
我母亲的“贫穷”分为被动“贫穷”和主动“贫穷”。
被动“贫穷”是生活所迫,是被迫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如火如荼、甚嚣尘上,农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大集体带给广大农民的是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生活。我的父亲由于“大跃进”累垮了身体,长期便血,体弱多病,不能参加重体力劳动,挣的“工分”不多。“工分”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陌生的,可那时候却是广大“社员”的“命根子”。“社员”参加“生产队”劳动,到年底凭“工分”参加“生产队”结算。尽管父母亲倾力劳作,可还是不能摆脱“补钱户”的帽子。“补钱户”就是劳动一年,还要补钱给“生产队”的农户。我家没有钱给“生产队”,就不能分到“基本口粮”。“基本口粮”是“社员”的救命粮。没有“基本口粮”,就意味着要挨饿了。
平时,母亲为了能够填饱一家人的肚皮,将“贫穷”的生存技能发挥到极致。每天收工后,别人都忙着回家,母亲却不得不四处採野菜,回家后把野菜掺在饭里给我们吃。收获季节,母亲不顾一天的劳累,低头在田野里搜寻。偶尔发现遗漏的稻穗、胡豆、萝卜等可以充饥的食物,母亲定会如同捡到了金子般两眼放光。
春节是我家的“年关”。别人家或多或少都有荤腥,我家只能愁眉苦脸地吃菜稀饭。那时候人小不懂事,免不了埋怨父母。父亲长长地叹口气,母亲深深地埋下头……
时过境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农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得到极大的改善。我家也不例外,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参加工作后,家庭经济状况积极向好,衣食无忧。那时我在外地工作,偶尔回家,看到母亲仍然主动保持“贫穷”的生活习惯,也见惯不惊,只是摇头数落几句。我告诉母亲,现在条件好了,没有必要再过贫穷的生活了。母亲往往都会说我“烧包”,不会过日子。
进入新世纪后,我调回家乡工作。母亲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我将母亲接到学校,全家人生活在一起。
开始还好,可慢慢的母亲主动保持“贫穷”的生活习惯就展现无余。
学校后面有块荒地,我开垦出来种菜。母亲不顾我的反对,拿出看家本领,种各种菜秧。她不管我工作忙不忙,天气好不好,总是固执地要求我用摩托车带她到农贸市场。
每天我洗菜挑出来的烂菜叶,母亲总是会捡回一些塞给我,并振振有词地训诫我,“这些不能吃吗?我们那时候吃这些当过年!”
母亲是“光盘行动”的积极践行者,经常抢着吃剩菜剩饭。每当我倒剩菜剩饭的时候,都会像做贼那样心虚。如果母亲看到,定会如割了她的肉那样,唠叨个没完没了。她总会说:“造孽啊!忘了饿肚子的时候了。我们那时候饿得前心贴后背,做梦都吃不到这白花花的大米饭啊!”开始,我还耐心地向母亲解释,吃剩菜剩饭容易生病。时间久了,有时候我心情不好,不免顶撞她,“药就不要钱吗?”
妹妹和妻子经常给母亲买衣服,可是母亲很少穿。一年四季,母亲总是穿那件老式的、斜开式大襟蓝衣服。我经常开导母亲,“穿好一点。知道的说您不讲究,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虐待您。”母亲气定神闲地回答;“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有啥子穷讲究的!”
2016年,我在母亲的老宅基地修建了住房,全家人乔迁新居,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我心想:这下可好了,没有了地,母亲可以安享晚年了。
可是,好景不长。母亲又见缝插针,把房子周围的空地开垦出来,种满菜秧、葱葱、芫荽……我无可奈何,只好继续当母亲的专职司机。
今年春节后,新冠疫情严峻。88岁高龄的母亲固执地要到农贸市场卖芫荽。我万般无奈,只好安排女婿把她的宝贝芫荽买了。我思绪万千,情不自禁地写了《土地是母亲的魂》一文。
土地是母亲的魂
今天早上,化解了危机。
我的女婿买了母亲昨天採回来的两捆芫荽。
我明明知道他买来也是丢弃,
母亲开心我也开心。
昨天我外出回家,
看到母亲在老宅基地旁採芫荽,我的心揪紧,
我帮母亲把芫荽抱回家,无语。
母子俩默默吃饭,心中藏着千言万语,
饭后上楼到书房,心中是翻江倒海的心情。
我理解母亲,可现在是非常时期。
新冠病毒肆虐,
母亲明天到农贸市场,难免出现万一,
无计可施。
母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土地是母亲的魂。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它包含孝和顺,
我只能顺从母亲,
哪怕心里藏着万千怨意,
母亲一生和土地在一起,
一天不摸泥巴心里就难受。
母亲和我在学校里生活了近二十年,
宿舍后面有块菜地,
母亲一年四季都泡在菜地里。
她辛勤耕耘,
种出蔬菜、菜秧就缠着我,
用自行车、摩托车、电瓶车载她到农贸市场,
哪怕只卖到一元钱也非常高兴。
母亲不顾阴晴雨雪,
不管我工作是否劳累。
土地是母亲的魂,
土地对她的回馈让她心旷神怡。
母亲的固执多次诱发家庭矛盾,
我夹在矛盾的漩涡只能无语。
今天早上吃饭时我对母亲讲形势,
疫情并未结束千万不能大意,
我们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
就是对防控疫情最好的支持。
八十八岁的母亲点头称是,
下午我回到家里,
高兴地发现母亲安详的身影。
土地是母亲的魂,
等疫情过后我一定和您在一起辛勤耕耘。
疫情缓解后,我又成了母亲的司机。直到昨天中元节,我还用电瓶车带着母亲到农贸市场卖蘇子。
母亲始终不忘“贫穷”的初心,“贫穷”是母亲的命,是她的生活方式,是他们那一代人对长期物资匮乏的铭记。冷静思之,母亲的“贫穷”,其实是勤劳、节俭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这个意义上说,母亲是伟大的。
现在,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部分人抛弃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切“小米粒”里的“大民生”,他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母亲“贫穷”的生活方式,不仅没有落伍,反而顺应时代主旋律,是值得我学习和尊重的。
“民以食为天,食以礼为先。”“光盘行动”作为小餐桌上的大文明,是对尊重劳动、珍惜粮食这一良好社会风尚的自觉践行,也是对勤俭节约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延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从思想深处树立节约意识,进而养成节约的行为习惯,做到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消费、文明消费,营造健康向上的节俭型餐饮文化。
西昌市川兴镇焦家小学:高立祥
2020.9.3
作者简介:高立祥,男,生于1963年5月18日,地址学历,1982年参加工作,西昌市川兴镇焦家小学教师。自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以来,在各种包括、网站发表作品400余篇,40余万字,是凉山州、西昌市两级作家协会会员。
时间:2020-09-11 作者:大学生热点网 来源:大学生热点网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