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漫笔
三
九十年代初,文化学者余秋雨走访山西,写下《抱愧山西》一文,文中说道:“创建了‘海内最富’奇迹的人们,他们究竟是何等样人,是怎么走进历史又从历史中消失的呢?”
至此,我也有同样疑或,不过导游的口中很快得到答案。
立足,凝神遥想:应该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时节近了,因为中国人一向讲究“团圆”,只有过得了春节,人方可出远门。大地一片荒寒,来自大漠古道的风锋利如刀,偶尔见阳坡上枯焦一般的枝条迫不及待地爆出一点点儿的绿意。
这时,一位年轻后生,出了太原城一路风尘仆仆地赶来,他并不高大,但身强力壮,红脸庞上浓眉大眼,胡须因来不及修剪,像小森林根根直竖。身着满是灰土的土布长衫,头戴“六块瓦”青色便帽,奋力推着的独木轮车上捆绑着破旧不堪的铺盖卷、一些零碎杂物——便是他所有家当了。
此人是谁?可是与后来闻名天下的王家大院息息相关的人物?没错,正是王实,王家始祖。大意是为避战乱,讨生活,才几经周折,徒步向这绵延大山间的古村落走来。景升是个好地方,依山傍水,与外界几乎隔绝,桑麻耕种,鸡犬相闻中人们的生活可算安宁。这王实不赖,很快就和山民们亲如手足,打成一片,由于他淳朴厚道,头脑灵活,又善于勤俭持家,就边务农边做起了卖豆腐生意,豆腐做得好,生意上童叟无欺,自然就红火,越做越大,成了远近闻名的豆腐坊。他是不会想到,一场辛苦的劳作背后,为后世子孙的财富积累,官运亨通,打开了通脉。似画家作画,大手笔一挥,整个画面即刻丰满,生机勃勃。
明朝时,王家豆腐坊开到第三代。到十四世的王谦受、王谦和等兄弟,已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或是他们想小本生意终久不能成大业,听到传闻外面发大财的多起来,心也开始有所迷茫。
四
到过山西的人都知道,那里的自然条件整体看并不多好,《太谷县志》卷三记载“民多而田少,竭丰年之谷,不足供两月。故耕种之外,咸善谋生,跋涉数千里,率以为常。士俗殷富,实有此焉。”太谷介休毗邻。
说明当时人们的生活很差,怎么办?为生计可以蝇营狗苟,你争我夺;可以自甘潦倒,忍受饥寒;可以所有苦难者揭竿反抗,抗争出一条生命生存的道路来。
可是,一些民众既不甘忍受苦难,更不愿倾轧同乡同胞,不劳而获,他们所做的是丢开贫穷,目光投向外面的大千世界。
正是这时候,王谦受、王谦和两兄弟也随着驼队走起了“西口”。口外的人需要大量的生活物资,而他们的皮毛,牲口……又深受内地人青睐,古道上商人不停地商事往返,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尝到甜头的王谦受、王谦和兄弟便逐步弃农经商,铜板变成了银票,作坊变成了银号,成为了当地赫赫有名的大富商,而彼此富裕的还有祁县乔家堡的乔家,祁县县城的渠家,榆次东阳镇的申家……大商呼唤出小商,自然商道上旅舍、饭店、客店……如洪流般浩荡起来。
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可想山西商人当年所经受的苦难磨砺有多深,没有多少文化,可是敢干能闯,心不固封,用钢筋铁骨般的意志走出了以经商摆脱贫困的康庄大道。在此我深感敬佩他们。
康熙之年,我国与沙俄因边境问题几经征战,最终签订《尼布楚条约》暂时确保东北与沙俄边境的宁定。国内,因撤藩,吴三桂起兵反清,三藩之乱爆发,全国各地的潜在反清势力也迅速揭竿而起,战火波及云、贵、川、两广、福建、湖南、浙江等十余个省份,战争持续八年之久。
原本忠厚善良的王氏兄弟,看到国家内忧外患,深切懂得国不安则民不生的道理,随向朝廷捐赠24匹军马,筹集大批粮食,康熙爷龙颜大悦,赏了哥俩四品官做,王家才由此向官场迈进。整个清朝其间,王家人官位由二品到五品不等的有百余人,康熙六十一的千叟宴,年迈古稀的王谦受奉旨参加,获赐龙头拐杖,可见当时王家的政治,社会地位之显赫了。
嘉庆年间,到王汝成,王汝聪等兄弟这代,王家的繁荣进入鼎盛期,王家古堡历时300余年终建成。其建筑体现着官宦门第的威严气派,格局“王”字结构,院落以“龙”“凤”“龟”“虎”“麒麟”五瑞祥兽等造型,继承了中国古代前堂后寝及多重院落组成的庭院风格。院落是建筑群体布局的内核,是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提供内在私密氛围要求,尊卑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男女有别,起居功能俱全的特点,无一不具。王家大院“民间紫禁城”说法着实。
五
古语说“富不过三代”,而在王氏家族里密码被破解,整整富了八代。
当然,这与他们坚守商人之道,勤俭持家有关。从建筑的人文气息中还看出,他们家风严谨,重视后代子孙的文化培养。无论从第一道迎门额上的“寅賔”(恭敬迎接八方宾客),楹联,到门楼底部雕刻的古琴,棋盘,棋子,书卷,画卷,无不显示书香门第的气派。
进门里,看到檐下牌匾上“学勤”“树德”“清芬”……字样,翘望的灵兽,瑞祥的花鸟,典藏的山水壁画,是文化与艺术的结合。
正房窗上雕刻的锦鸡玉兰,墙基石上的五子登科,指日高升……给予后世子孙的厚望,可见一斑。
养正书塾,竹门石雕,乃石雕中精品。门框上下左右四块青石雕刻成竹状,接口巧妙设计在竹节处,两旁的竹子中空,底部青石雕刻盘根,意在希望子孙后代虚心向学。养正书塾较其它院落造型简约,是让学子们少沾染市井浮华气息,培养清正品格。
子曰:“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是说认真耕田,自然得到食物;认真学习,自然得到了俸禄。王家尊师崇儒,耕读传家是也。
“乳姑不怠”是《二十四孝》中的一则故事,讲了唐代崔山南的祖母,用乳汁孝养已经是曾祖母的婆婆,永不懈怠的孝行,使曾祖母数年而康。曾祖母后来病危,召集全家大小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儿媳之恩,但愿她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大官,果然对祖母很孝顺。
此典故石雕刻在儿媳的东厢房墙上,其次还有麒麟送子,凤凰童子,寓意生儿育女是儿媳的重任,忠孝传家,方可久远,,
在子孙西厢房墙基石上雕刻《二十四孝》中的“行佣供母”,诗曰:
“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
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亲。”
说战乱中,一名字叫江革的人,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贼人,贼人欲杀他,江革哭道:“我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江革做雇工供母,自己赤脚,母亲所需甚丰,被推举为孝廉,为官中朗将。
以此典故醒后世子孙忠孝传家。更有吴牛喘月,海马流云阴阳相谐的基石雕刻,告诫后人不管将来做多大官职,都要小心谨慎,严守自律,免触朝廷戒律,贤孝方正,代代相传。
大户人家门户高深,规矩也多,除了主人希望后世子孙加官进爵,忠厚孝道,耕读传家的美好愿景,对小姐们也注重琴棋书画的培养。小姐有“十三上绣楼,十四留头发,十五出家门,十六抱娃娃。”的习俗遵循。是说女子一旦上了绣楼,就待字闺中等待出嫁的日子方可下楼来。这种封建式礼教,对现代女子来说一种监禁不如。我们跟着导游踏着小姐们当年走过的十三级石阶,心也顿生压抑。
楼梯拐角处,我似乎听到小姐们轻盈的脚步,由远而近,由进而远,默然回首,恍若一张面若桃花的脸对着我浅笑,待惊讶,她的衣袂飘带,在门旁的石柱上滑过,飘忽不见了。
站在院子里,又似乎听到朗润的读书声从养正书塾院里传来;佣人们穿梭忙碌的身影;马蹄急踏、嘚嘚敲击青石地面的声响大门外由远而近;轿子抬进门来的吱嘎声,整个大院里,好显热闹。远处,被晚霞烧红了塬的上空,晋剧唱腔隐隐约约地风中传颂。
六
一个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旺,战场上的成败,商业中的输赢,所起关键性的作用是文化,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人智慧与精神的结晶;文化可以使一个国家民族发达,一个家族兴旺。正是在有胆识,有魄力的基础上,王家人走上经商与做官和文化结合的道路,成了晋商之王。
站在黄土塬上,可以观美妙的自然山水,览王家大院的风骨气韵。走进王家大院,就像走进一座历史文化博物馆。
包括雕刻在青石、砖、瓦,木上的植物花卉也都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寓意。像月季,牡丹,梅花,竹子,梧桐,石榴,代表清正廉明,富贵有余,香火不断,人丁兴旺。
动物的马,麒麟,鹿,猴,蟾蜍,喜鹊,蝙蝠,狮子,蜂窝,鱼归,龙,凤,虎等飞禽走兽,也都有着美好的寓意在里面,说也说不完的。
可是,主人给予后世子孙的这一切厚望,终将在时间风尘中化为泡影。
随着大清王朝的消亡,中国近代社会的极度动荡,甚至各地不断发生的暴力冲突,所致死伤遍野,店铺自然俱歇,商贾自然流离,大势所趋中王氏家族败落也是必然。王家后人吸食鸦片,整个大院很快在鸦片榻前的云遮雾绕中以964两白银移主,当年主人所建王家宗祠里的一座戏楼,就花掉白银3200两。
名噪一时的王家大院像一段传奇,一段戏文,历史中有着良好的开端,却以悲剧告终,是遗憾,也是定数。想起那个饮鸩致死的李后主,留下的悲叹诗词千古传诵。王家先人如若有灵,知晓整个家族的败落,怕是不饮鸩也会气绝而亡。不过他尽可放心,作为晋商文化遗产,王家大院正倍受着人们的关注和保护。
之后,当我站在王家大院的古城墙上远眺,被绿树花草映衬下的一片青灰,俨然巨幅的古画展现面前,心中产生丝丝忧感的同时,也再次为古代匠人们在每一石,每一砖,每一瓦,一木上的精心雕刻而赞叹,凝聚的都是文化的精粹。
王家大院,民间独一无二的古堡宅院,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它,感受它的厚重与中国北方古建筑之大美。
时间:2020-09-21 作者:大学生热点网 来源:大学生热点网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