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那传奇的相国卦竹
八月,骄阳似火,暑气逼人。而走进梅畲的一刹那,像是走进了凉爽的秋天。梅畲四面环山,村落被包围在翠绿的世界里,习习的凉风里弥漫着一阵阵花香,似荷塘的菡萏,似山野的紫薇。清新、舒适。
梅畲风景秀丽。别具一格的客家吊脚楼与庄严的达奎公祠散发着古朴的气息;层层叠叠的龙颈梯田,顺山而起,像是铺了绿色绒毯的天梯;田间青葱的禾米稻与山坡上一簇簇红绿相间的蕉芋似乎在争相炫耀着色彩的魅力。
梅畲正在打造“客天下平远梅畲田园综合体”,吸引着四方来客。山村里,游人如鲫,欢声笑语。从停车场出来,我没有汇入“田园巴厘”漫步的人流,独自踏上了梅畲古道,为了一个动人传说,去寻找那传奇的相国卦竹。
梅畲古道静静地蛰伏在密林中,逶迤通幽,有些苍凉。石径上一块块乌黑的石块透着柔光,折射出古道曾经的繁盛。明清时期,这里是来往蕉岭、平远,连通福建、江西的要道,是石窟河水陆转运的物资通道。清嘉庆年间,设梅子畲塘,“兵营一座,拨兵二名”。梅畲声名远扬的时间要追溯至宋末。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抗元名臣文天祥奉诏勤王抵御元军,从福建败退梅州,曾在平远境内招兵扈驾,深得百姓拥戴,“原籍青壮男丁几乎全部从军”。传说一日在梅畲,文天祥因思念幼主心切,咬破手指,嚼血喷于竹叶作卦。后来,这一片竹林的竹叶皆带朱点,乡民称为“相国卦竹”,又称“满山红”。
相国卦竹的故事讲了一代又一代,而相国卦竹的形状却众说纷纭。有的说像紫竹,有的说像筀竹,但都与传说的竹叶有红点的卦竹相差甚远。梅畲南山下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毛竹林,一根根竹子长得婀娜多姿,在飒飒清风中摇曳。置身竹林,抚摸着颤悠悠的竹杆,思绪随竹林起舞,感觉像穿越到那战乱的岁月。
当年,元重兵压赣闽,人在梅州的文天祥心急如焚。曾在梅畲古道上啮血求卦,眉宇间饱含着忧国忧民的赤忱;曾走访农家,游说民众,共襄对抗元军方略;曾在民居墙上写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表示与元军决一死战的决心。文天祥以梅州为根据地,养精蓄锐,迅速率领义师转战“至循州,集散兵,屯岭南,复惠州”,后被元军所俘,誓不投降,最后英勇就义,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文天祥不忘初心、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惊天地,泣鬼神。
我突然憬悟,也许相国卦竹就是一个传说,人们将文天祥与竹子联系在一起,彰显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赞美竹子,把竹子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作为人格追求。把“弯而不折,折而不断”的特质,作为英雄人物刚强的性格写照。从元代开始,闽粤赣边民众一直以各种形式纪念文天祥,承传文天祥爱国大义。平远更是蔚成风气,几乎村村都建相公祠,在文天祥去过的地方,被命名为“相过坑”“相爷石”“象(相)湖”“千兵坪”“三贤桥”。仁居、泗水、上举、差干一带,至今流传着“迎相公”“相公会”等传统纪念活动。老百姓热爱心中的民族英雄,相国卦竹就是歌颂文天祥高风亮节的载体。晚清爱国诗人黄遵宪曾作诗咏叹,诗曰:“乡乡都建相公祠,犹见遗民故国思,欲向梅畲寻卦竹,满山红处立诗碑。”
耕田垇有一座茶亭,建于清嘉庆年间,东西走向,敞门通衢道,门匾刻着“望梅亭”三字。亭内宽阔,四周设置有坐台,伟岸的墙垣见证着当年茶亭的大气。梅畲又称梅子畲,缘于旧时漫山遍野的梅子。梅畲多梅,梅州多梅,望梅亭的名字也与梅有关。文天祥有两首著名的咏梅诗,其一:“梅花耐寒白如玉,干涉春风红更黄。若为司花示簿罚,到底不能磨灭香。”其二:“香者梅之气,白者梅之质。以为香不香,鼻孔有通窒。我有天者在,一白自不易。古人重伐木,惟恐变颜色。大雅久不作,次道岂常息。诗翁言外意,不能磨灭白。”据传是文天祥在梅州所作,后人将诗中梅花刚正不阿、自强不息的品格颂扬文天祥,将茶亭取名望梅亭,以志景仰先贤。
梅畲多竹。有成片成林的毛竹、筀竹;有簇簇拥拥的绿竹、硬头簧;有粗壮挺拔的麻竹;有枝杆纤细的单竹;有竹杆带紫斑的紫竹。一位老农告诉我,相国卦竹的身影在绿影婆娑的翠竹间,根植在老百姓心田。
时间:2020-09-23 作者:大学生热点网 来源:大学生热点网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