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热点网

“坟”的闲话

  
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老林到坟地上送酒、冷肉和馒馒,还有纸钱、纸做的衣,按老习惯,没有动火,还给坟地上的每个坟头上都压了纸。  
这日老歪过来,闲聊了一会,老歪说:老林你快六十了,该有想法了。按老辈人的说法,过了五十,可以考虑给自己准备棺材及老衣了,最好是自家生前准备,一则不用麻烦人,二来心里有底,最重要的是还有选好自己的墓地,选好坟地对后辈人的命运影响很大,非常大呀,非常大。人有旦夕祸福,早点准备才好,准备好了,心里不慌,人活着,不就是图个心里安生么?  
老林知道,有些人早就准备好了自己的棺材,放在以前的老屋里,生前每年刷一次油漆。好些人先把大木板解好,放在院里,等木材充分凉干了,这样木材做的棺材不变形,在多地里多年也不腐烂。提前准备,钱花的实在,要是事到临头的话,就只能人家说多少就是多少,都啥时候了还讲价?所以说,凡事做在前是有好处的。年纪越大,心里就越感觉人有旦夕祸福,说不定那一天就走了,发小已经走了好几个了。现在他早已土埋到脖子上了,并不讳言谈生死。于是问:坟地有什么讲究么?
老歪说:前一阵子,有人得了大病,及时从医院回家,是在自己家里走的,人们说这样走的好,人没受大罪,也没给孩子们添乱,主要还是人家早就给自己盘好了墓。  
老林说:他想自己要走的心安,不愿意人没了,钱也没了。人没治了,就平静的活剩下的日子。生前一杯水,胜过死后黄金室。这家人也没有大办。  
老歪问:南岗上的有一块坟地,记着不?  
老林说:羑河南边有一块大坟地,还有碑,是村里规模大的。  
老歪说:不是说这个,没啥可说的,说的是水库上面的。  
老林问:到底说那?好几个呢?  
老歪说:坟靠着一块梯田下面,田沿上有棵柿子树,坟地不大,但是葬的辈多。先是,几代独苗,接下来一家四门,家族一度兴旺,不久内耗,后来只有老大一支在村里,其他三兄弟流落在外。在村里的一支人口凋落,在外的反倒人丁兴旺,但在外面的不回来了。  
老林说:知道,这块坟地,原来在三十亩地那边,后来因修铁路,才迁到这里。当时就有人说,风水已不行了,迁了好。但也有人说,迁坟究竟是动了气,还是不迁好。不过国家建设是大事,坟就迁了。后来,在外的两家因为不同原因回来了。  
先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四房的后代受到冲击,回来了。接着,七十年代初,三房的后人也在村里安家了,还把坟从山西迁来了。当时三、四房没劳力,孩子又多,日子过的艰难,人们说是坟没迁好。  
但七十年代中期,村里修了南岗水库后,这家的坟地风水变好了,人们发现这个家族有兴旺之象,首先是大房家的独子招了工,虽说不过是煤矿,但好歹有了户口,很快就办了事;接着是四房家的平反了,几个孩也子大了成了劳力了,盖上了新房子,老大也办了事;最后是三房家生的是三个儿子,都是学习的料子。  
老歪说:人说这个家族祖坟上冒烟了——  
首先是四房家的只留下了老大一家,其他的迁回去了,后来在省城城郊大拆大建中都过上了楼上楼下好日子,每个儿子还好几套呢。接者一房家进了煤矿的,虽然煤矿不出煤了,下岗了,但生活费还给点,人回到村里了,种妻儿的地,也过的不赖。三房家的三个孩子,也都进了城,老大顶班进了城,老二、老三先后考上学走了。当然,没你家的孩子上的大学好。可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会儿,能考上学就是了不得的事,那会儿考上学,意味着工作、住房什么的不用操心了。分地后,考上学的价值有所下降,但是进城还是遥不可及的事。  
进入新世纪后,在城里买了房就可以落户,于是很多有一技之长的、发了财的村民,在城里买了房子,在城里住了,平时不回来,只有过节时才回来,有的只是在清明节才回来上一下坟,鬼节、寒衣节在城里的路边烧纸意思一下,现在城里不让烧纸了,他们就把纸钱、寒衣装在纸袋子里,放到指定地点,让公家拉走,集中焚烧。哎,现在的传统文化越来越稀薄。许多人遇到白事,以前还想法赶回来,现在是打钱过来了事。老歪说着就摇起头来。  
老林说:要理解,回来一次不容易,说不定工作都没了。不过,现在按传统办越办越大,也越来越让人死不起了。说到户口,时光又轮回了。当年人们对城市户口盼的不行,现在许多人表示后悔了,人老了还是回到农村好。城里也不好混。村里当年到城里接班的,没有文化,没有人脉,工厂一不行,接下来就是下岗,比农村人过的还惨,因为在村里的地被收走了,又不能指望重新分地。  
老歪说:他们户口转出去了,坟都不上了,凭什么还给地?你家孩子考上学了,还是不转户口好,眼下虽然困难,但以后的日子会老鼠拖木楸——大的在后头,只是当年一考上就能改变命运,现在考上了还得上好多年班才能真正改变命运。不管啥说,还是你家的坟好,好好上坟,不用多大,祭在,心在。  
老林说:中。  
老歪说:其实呢,好些坟地没有人祭祀了,都是长房家断了香火导致。一块坟地,如果没人祭祀,没有人添土,先是塌下来,然后慢慢成为耕地,这是不好的事。老辈人说,犁地时遇到坟地时,要留一犁呢,可是早就没有人讲了,上面还在讲不留坟地呢。村里最先祖的坟地,人们只能说出大体方位。每个家族,一般只有长房祭祖坟,二三房以下,凡有能力的,都会自己开宗。  
老林说:地里到处是坟头,不利于机械化耕种。说起来,坟地是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一上个文化基因。讲究“入土为安”,在史前中国就存在了,而且墓葬,是保存文化的重要手段,给书面记录以实物。  
现在的坟地,其实和史前的坟墓并没有多大差异。咱河南有许多文化遗址:新郑裴李岗、郏县水泉、舞阳贾湖……,这些文化的居住区附近都有公共墓地,是同一族人“聚族而居,聚族而葬”,体现了同族同宗之人的亲属关系,将“族葬”“族坟”习俗提前到距今八千年前。这些墓地和现在的坟地一样,分层次,是现实社会中家庭、家族、氏族中长幼男女秩序的反映。有的墓地能延续一二百年甚至数百年之久,体现了人们对远祖的长久的记忆和坚守,也为后世子孙在这块土地上耕种生活提供了正当理由和“合法性”。  
老歪说:对呀,现在有好多人家把坟地建在自家的承包地里,表明这块地属于自己家族种的,下一次调整地时,这块地要优先分配给他们,有的还说要造大墓。  
老林说:历史上的大墓,随葬较多墓,都是有身分的人才有,不过这些人在地下是不安生的,如邻村的大冢小冢,传说是曹操的疑冢,但坟里面什么也没有,只有一块条石上刻“魏武王……”,文革时被用在水利上了,找不到了。历代帝王,能开棺的都开棺了,还真不如平凡的人,在地下不受打扰。  
但也有大墓好好的保留到今天,如海昏侯墓,因为一场大地震,使墓陷鄱阳湖中,古盗墓者、摸金校尉不具备水下开墓的条件,使海昏侯墓得以幸免,同时墓穴内充满了水,使得墓内的文物没有氧化,得到保护,腐蚀程度不高,其中价值最高的是孔子屏风,上有孔子图像及生平介绍文字,告诉我们孔子出生的准确纪年,比《春秋》记载的早十四年、比《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的早十五年,还有《论语》古本,这也是对海昏侯登上皇位仅仅几十天就被废、郁郁而终的补偿吧。  
老歪说:那些家在外地的人,只能在外地遥祭祖先。  
老林说:走在外面,子孙兴旺。每个朝代的皇帝,到了末代,都会产生了子嗣危机,固然是福不永承,但一个家族老是在一个环境生长也是个原因。所以,一个家族的人,老住在一个地方也不好,不利于子孙。《红楼梦》中的“好了歌”说: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帝王将相如此,一般的老百姓就更不用说了。多千年坟冢,少千年家族。古今皆是一杯黄土掩人生……  
老歪说:村里的往外走的人多了,对他们来说,那里黄土不埋人?  
老林说:俺想到一件事,咱们这里的老规矩是上坟时不在坟地头上动火,有可能证明咱石林黑塔村李家先祖,不仅能泛指从洪洞来的,还能确指从山西介休一带过来的,因为清明节的由来,和介休的介子推有关。话说介子推跟随晋文公多年,晋文公上台后,对跟随他的人大肆封官加爵,但介子推认为尽忠是本分,不愿争功名利禄,于是带到老母到绵山隐居,晋文公想起介子推跟随自己多年,应该跟自己享福,于是派人找介子推,但找了很久也没找见,这时有人出馊主意说,他住在绵山里,放火烧绵山,不信他不出来。结果绵山烧了,人没出来,介子推和老母抱着一棵柳树皆被烧焦,晋文公悲痛,把绵山改为介山,介子推被烧的那个月白天不火食,后来确定清明那一天不动火,并作为风俗流传于今……  
老歪说:原来孝子要扶柳树技出殡来处在这里。以前,人走了,要放上三五七天不等,方便远方的人能赶来。天热的话,还要打防腐剂。前些年,好多人一走,不愿火化,在大队还不知道时,当天就赶紧埋了,这加剧了人们生前备好棺材及老衣的风俗。这些年来,有人先是躺在小盒子里,再躺到在大棺材里入土,这不是多此一举么?  
老林说:没办法,这是现代和传统的结合。传统的坟,是死人和活人争地。平时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说不定那一天坟就平了。  
老歪说:地都没人种了,还说争地?还有小盒子比大东西还贵……  
老林说:和大棺材一样,提前准备就行了。  
老歪说:那能一样么?这小东西做起来也费功夫呢,还不好油漆。不说了,你赶快把院里的大木头解成片晾起来,早做准备,别到时让孩子为难。  
……  
老歪走后,老林还在想老歪的话,但目前只能心里想想,毕竟孩子还在上学,得经常想法筹钱,院里的大木头能应急……  
老林心里矛盾,希望孩子越有出息越好,但有出息的孩子,往往走的远远的,能不能回来祭祖难说。他不希望自己在外上学的孩子回来,回来能干什么呢?  
老林认为:坟,族坟,是一个文化象征。现在人们都到城里了,没法子传承也就算了,但在农村还能传承,为什么也要断了呢?
时间:2020-11-22 作者:大学生热点网 来源:大学生热点网 关注:
校园美文推荐
鲁迅美术学院校花张彤鲁迅美术学院校花张彤
安徽合肥红十字卫校校花阮汐儿安徽合肥红十字卫校校花阮汐儿
西安医学院校花马晓娥西安医学院校花马晓娥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校花吴倩怡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校花吴倩怡
音乐学院校花何金洋音乐学院校花何金洋
回顶部大学生热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