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通桥影
与会通桥相遇,我真的很失望。
与过去想象的闸关对峙、雄伟壮观相反,我看见的会通桥矮小破败,趴在小山一样的垃圾堆里,只能看见残缺的、用红砖砌就的护栏和陈旧的桥面。整个桥身在垃圾的包围里,蒙上一层肮脏的尘土。
回过头去,我看见北京来的专家老师,他脸上还留着一丝失望和轻视。
但是,它的确曾经辉煌,而且是大大地阔过。元贞二年,即公元1296年,元政府在临清县北会通镇的运河上建中闸,也即后来的会通闸。据元史记载,中闸与上闸形制相同,两闸相距约有二里左右。当时,会通河初开,河道浅窄,水源不足,过往船只众多,元廷下令超过150料的船只不得通航。但豪门大贾常私自加大船载,梁头多超规定,以致船多搁浅,阻塞运道。于是,元延祜元年即公元1314年,元政府在距离中闸三里左右建隘船闸,在河中筑起两座隘船石墩。后又在隘船闸以旁树立则石两块,以限制船只超长超载。隘船闸、会通闸、临清闸三闸上起下闭,相互制约,调节水位,涵蓄水量,被誉称为“运环闸”,傅泽洪在《行水金鉴》中赞称为“连环闸”。这一措施使船体的宽度和长度受到限制,维护了会通河正常的船运秩序。因此,会通河临清段也就成为运河沿线建闸最稠密的一段,也是古代中国水利智慧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段。明永乐15年,会通南支运河开通,北支运河逐渐停止航运。到明中后期,为方便两岸人员往来,当地士民在闸墩上起拱,改闸为桥,命名会通桥。当时,会通桥两侧商业繁荣,市场聚集,行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确实有一种会通天下的气象。
为配合大运河申请世界遗产,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2013年初,临清市政府决定对会通河临清段北支进行环境整治,重点做好河道垃圾清理、文物本体修缮、截污导流、河道两侧风貌治理等。临清市文广新局主要任务是修缮运河沿线的桥闸,其中就包括临清闸和会通闸。根据方案要求,首先是清理闸体周边的垃圾,基本搞清闸的形制,对闸体破坏部分进行加固补修,最终达到保护展示的效果。
2013年3月27日,天气阴冷,柳蕊乍吐,雨雪霏霏。上午九时许,对会通闸的清理工作正式开始。河道两岸挤满围观的群众,有的兴奋,有的好奇,有的期盼,都想目睹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的。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遵循保护第一、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从清理东南方向开始,历时两个多月,对闸墩、直身、雁翅等组成部分进行寻找,确定范围。在清理闸体的两个月里,我们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的心理历程。由一开始的惊喜再至困惑、折磨乃至于豁然开朗。根据记载,我们理解的会通闸虽然被垃圾淤泥掩埋,它的形制应该基本完整,有模有样,闸墩、直身、雁翅等元素健全。所以在清理过程中,总是有按图索骥的思路模式去做实际工作,然而非常失望。比如,寻找东南向雁翅。在把两米深的垃圾清运后,由闸墩和直身的交接点沿着砌石向东南方向掘进,按照记载,这段石墙应该在十三四米左右,可我们清理至七米多时,石墙突然不见了,砖砌的护栏基础折了个直弯,向正南方向而去。再如西南向清理工作,找到的直身比较容易,巨大的石墙矗立在黑泥之中,砌筑严整,缝隙直而细密。只是高度上有残缺。行进到十五米左右,它应该有一个折角,而且从折角开始石墙向外撇。结果没有,以一块突兀而出的巨石为界,石墙仿佛残缺了似的,迅速矮下去,一头扎进土里,向西南延伸五米左右。在整个清理过程中,总有侥幸心理存在着,也许下一个是完整的,下一个是完整的。直到最后一个方向清理完毕,才认识到只有一个方向的形制符合记载,即东北方向的直身和雁翅应该保存完整。
为何如此?究其原因,是我们对历史理解简单化了。自中闸建成,至会通桥,再至今世,它究竟有多少次的转身,被改造过多少次,我们无从查找确切记载。闸也好,桥也好,究竟是为人服务的。会通河水位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会影响人的进与退,人们会利用现有材料改造修建,破坏原有基础,改变护栏的走向,塑造出会通桥不同时代各异的形象。远的不说,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短短几十年,人们大量抛掷垃圾,建屋盖房,把一条宽大之河变成狭小的臭水沟,让一座宏伟的历史建筑躲进历史的淤泥里求庇护,不能不说人的力量伟大至伟。
之间当然还有喜悦。虽然闸的形制被时间破坏了,但时间也保留了许多珍贵的记忆。东北向、西南向、西北向各保存着一段高大峻严的石墙,闸体东底部铺石基本完整。更令人意外的是闸体西底部,为防止船激流过闸触底损坏,古人用一块块大木板紧密铺成闸底。其保存之完整,板面之光洁,令人感慨。在做好这些清理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对闸底及时回填保护,用大量木桩加固基础,对残存墙体进行补足纠偏,根据现存走向修葺了防护栏。更令人感动的是临清运河文化热爱人士王济江先生,他把一通收藏很久的会通桥桥楣石捐出,上面镌刻会通桥三个遒劲大字,实现了原构件用于原建筑。到2013年8月底,一座桥闸统一、河闸相依、风貌古朴的会通桥矗立在古运河上。碧波微澜,杨柳依依,半圆形的桥影倒映水中。元代会通河如一首意念婉转、韵味悠远的古体诗,诉说昔日的风雨旧事。
当时有人建议,在此处建一博物馆,上盖穹隆,左右设坝垒墙。在反复论证、听取意见后,大家认为闸与河为一体,不能因为闸的展示损害河的完整,毕竟馆是死的,河是活的,历史是延续的。再说有些东西暴露出来,未必就能够保存完好。
历史本身就是记忆,还是让它活在记忆里吧。临清这座古城还是要从记忆再次出发,走向会通天下的通衢大道。
时间:2020-04-06 作者:大学生热点网 来源:大学生热点网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