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热点网

梁祝文化在舒城

1788年,清吴騫《桃溪客话》记载:舒城东门外有祝英台墓。清末金武祥《粟香四笔》引吴騫记载。  
1887年,球炜萲(同萱)《菽园赘谈》记载舒城梁祝传说与梅心驿梁祝墓。“祝英台为良家女,伪为男服,出外游学。与梁山伯共枕三年,虽心悦之,终以礼自持,以智自卫,故梁不知其为女子。他日归,以实告,且约梁速来家求婚。梁逾期至,父母已许字他姓,梁懊恨成疾死。及婚,路过梁墓,感旧伤情,一恸而绝。”  
“蝴蝶翩翩花似海。月色朦胧、一片娇羞态。流水匆匆光景改,真情切勿金钱卖。最是相思儿女债,跪赏梁祝、千古深深爱。人道舒城山五彩,乡音和美合天籁。”(《蝶恋花·梁祝》)
1700多年前,一曲凄美的“梁祝”爱情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中国民协副主席、著名民俗学专家白庚胜说:“安徽舒城也是梁祝文化的原发地。”舒城作为全国“梁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全县各地有众多的与“梁祝”故事相对应的“梁祝文化”遗址遗迹。其中,南港镇有祝英台出生地祝家庄、鹿起山脚下有梁山伯出生地梁家庄、梁祝墓、梁祝庙、梁祝结拜的草桥;干汊河镇有泉水堰祝家庄、梁祝衣冠塚;舒茶镇有梁祝读书的梨山书院、清水河、双双照影的古井、龙王庙与观音堂,等等。这些遗址遗迹充分说明“梁祝”文化在舒城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目前,舒城县龙舒诗词学会编辑出版了《梁祝文化在舒城》,舒城县文化部门已将“舒城的梁祝文化”向上级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就“梁祝”文化在舒城的遗址遗迹简介如下。  
南港河沿祝家庄  
祝氏为舒城大姓,分布于全县各地,但主要集中在舒城的南港、舒茶和干汊河几个乡镇。其中南港镇河沿祝家庄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族居祝氏家族人员达数千人。至今仍然居住在祝家庄已年近90岁的祝延华老人介绍:解放前祝家庄是远近闻名的大庄园,当年的祝家老宅屏门阁舍,雕梁画栋,十分气派。祝延华老人还领着我们来到老宅遗址前,用手比划着说:“这里原是老宅的大门,门前原有一棵2个人合抱不过来的大树,58年大炼钢铁时期被砍掉了。”在一座残破的院落中,老人指着种着青菜的菜地说:“据祖先说,我们祝家一直保留着女祖上祝英台小姐的绣楼,代代维修,可惜,老宅与小楼被日本鬼子炸毁了,后来就荒废了,再也没有人恢复重修了。”老人还告诉我们,祝家庄现有40多户人家,除2户姓吴姓,其余全都姓祝,很多年以来与鹿起山下的梁家庄人互不来往。老人谈及先人祝英台时,神色沧桑而神圣:“我们祝家英台老祖宗是个有情有义的刚烈女子,而梁山伯却是个老实的书呆子。”不管历史上是否真有祝英台其人,但舒城祝氏后人一直把祝英台当作他们的祖宗,因为他们崇敬祝英台的刚烈义行,她的尊严不能受到亵渎。老人说:“过去我们南港祝姓家族是不准在当地唱梁祝戏的,主要是那些草台戏班子在戏文中加了许多乌七八糟的东西,是对我们祝家女祖先的侮辱。”  
今天的祝家庄虽然不再是屏门阁舍、雕梁画栋的古老韵致,但,沿南港河西岸一排现代乡村小楼屋宇,错落有致地掩映于绿树桃花林中。时代虽然变了,生活在这里的祝氏后人依然信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道德理念。  
泉水堰祝家庄与梁祝衣冠塚  
泉堰祝家庄坐落在干叉河镇泉水堰村。自三国名将周瑜的出生地周瑜城过杭埠河南行,穿泉水堰渡槽,便见冲野平谷、青山围合处一座绿荫环抱的村庄。祝家庄与柳抱泉相对望,此泉水质甘冽,当地人因饮用此泉而无癌症病例,且多长寿。这里也是舒城祝氏家族的聚居地,现有祝氏后代数百人。庄前有一半月形的水塘,塘水澄碧,当地人称月牙塘。更奇特的是月牙塘中有两座古墓,当地村民说,左边的是梁山伯的墓,右边的是祝英台墓,水淹墓没,水落墓出。为什么将墓修在水中?据祝氏九十九世孙祝泽龙老人介绍:“听祖辈讲,祝英台私定终身虽然违背封建的道德伦理,但英台毕竟是祝氏先人,其刚烈忠贞的精神是值得我们祝氏后人学习颂扬的,所以在庄前的水塘中为他们修筑纪念性的衣冠墓塚,既不过分彰显,也方便对祖先祭奠。”  
梁家庄与梁祝墓  
传说故事中梁山伯的出生地在今天舒城县南港镇向山村梁桥村民组的梁家庄。梁家庄位于大别山余脉的鹿起山脚下,距离梁祝墓仅有200多米。梁祝墓位206国道右侧200余米,其不远处有条弯曲的小河,河上原本有一座草桥,名为梁山伯桥,后因修建国道而毁。梁家庄原为一个很大的庄落,居住着上千口梁氏家族后人,后因人口众多,地域狭小,逐渐迁往他处,这里只留一户梁姓人家,据说是为了看护先祖梁山伯墓才留在这里的。该户人家的户主叫梁秀全,其妻崔文英说:自她嫁过来后,就对梁山伯墓有了了解,丈夫的祖上说梁山伯是梁家老祖先,所以要照看好梁山伯墓。崔文英还捧出梁氏家谱。该村村民陈凡英也说:我们这一带老百姓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都很了解,村前的大墓就是梁祝墓,这是先人代代传下来的。梁桥村民组虽然只剩下一户梁家,但这里居住的陈姓、刘姓、王姓等村民都以梁山伯为荣,把保护梁祝墓这一文化遗迹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上世纪60年代平岗造田中,上面有人动议平掉梁祝墓,由于当地群众的强烈反对,梁祝墓才得以保存。2000年,浙江德清一位商人在梁祝墓附近承包窑厂,承包商盯上梁祝墓,欲取墓上封土。消息传出,梁桥村民奔走相告,联名向镇政府反映情况,镇政府立即阻止了窑厂老板,并划定了古墓的保护范围。梁桥村的村民说:梁祝墓是几千年保存下来的古迹,不能在我们手里被破坏了。67岁的刘士兰老人说:“梁祝墓在我们这儿有历史了!小时候跟大人在墓地周围开荒,曾看见挖出过一些古代的陶片,有一个粗胎白釉盏挖出来时很完整,没有人往家拿就被扔掉了。还有一块大青石碑,上面刻着好多小字,后来不知搬到那里去了。”在梁桥村,每个人说起山伯英台的故事都津津乐道,充满感情色彩,梁祝文化已经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  
据上世纪80年代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资料,梁祝墓为魏晋时期古墓葬,当年普查时曾在古墓周围发现同时代的墓砖与陶器残片。古墓周长80米,残高约5米,本来有高大的土堆,但在农业学大寨时期被平为稻场,现为村民菜地。该墓的年代与梁祝故事的发生时代十分相近。  
梁祝墓不远处原有一座梁庵庙,据遗留的断碑残文记载,此庙于乾隆年间由当地梁姓大户为祭祀先祖梁山伯而出资修建的,庙堂里曾供奉着梁山伯塑像和送子观音等佛像。上世纪50年代破四旧时,梁庵庙的塑像与佛像被毁,房屋后分给村民陈让东家居住。走进老陈的家里,虽几经翻修,依然能辨认出庙宇建筑的斗拱铆榫结构。  
梁桥村村民组长王少元介绍:村旁的小河上原有一座古桥,他记事的时候古桥还在,桥边还有石人石马。听老辈人说,桥头有个凉亭,传说山伯英台就在此桥亭义结金兰,后同往梨山书院求学。后人为纪念梁山伯,加之附近有一座梁庵庙,故命名为“梁庵桥”。他说马家庄就在鹿起山脚下,是富绅马文才的老家。祝英台父亲将英台许配了马文才,迎嫁时路经山伯墓,英台下轿祭奠,感天动地,墓穴裂开,英台跳入墓中,才有这座合葬的梁祝墓,才有传下来的凄美爱情故事。马家庄、梁家庄和南港祝家庄呈三角形,过去这里梁、马两姓一直不和,这一带也不给唱梁祝戏。  
梨山书院与十八里相送地名传说  
梨山书院位于舒茶镇三(九田)村境内,东与庐江县交界。花梨山山不高而灵秀,山上竹树葱茏,花木扶苏,四维阡陌纵横,清水河缓缓西流。舒城在两汉时期叫舒县,为庐江郡的郡治所在地,是整个庐江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密集,经济、文化繁荣。据说当时舒县境内的鹿起山有鹿起书院,春秋山有春秋书院,花梨上有梨山书院,都是闻名遐迩的著名书院,四方学子纷纷来舒求学。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依然文风昌盛,人文荟萃。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南朝梁武帝曾到法华山求子而应验,得昭明太子萧统。民间传说这个昭明太子后来就在鹿起山的鹿起书院编纂完成《昭明文选》的,并传昭明太子还出资重修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曾经读书求学的梨山书院。梁祝因在梨山书院读书时心意相合,遂成莫逆,所以才有后来的草桥义结金兰、同上梨上求学、三载同窗、十八里相送等故事的演绎。花梨山距南港镇河沿祝家庄有二十余华里,也符合十八里相送之说。据今年80多岁的孙发著老人介绍,梁祝故事中的十八里相送,路经的景点,现在的地名都可印证。如“清水河飘呆头鹅”、“龙王庙内拜观音”、凤凰山(落凤岗)前效鸾凤、井垱双双照影(落凤岗井垱村民组所在地)、梁祝翻山劳累休息地的并坐山,等一系列地名传说相映证。  
梁祝故事不仅在舒城民间口碑流传,民间故事、舒城大鼓书、舒城胡琴书、庐剧演唱等曲目品类繁多。如“金童玉女七世不成婚”、“上梨山”、“英台担水”、“十八里相送”“山伯归天”、“祭坟化蝶”等等。这些戏曲、故事由原发地舒城逐渐扩散延伸流传到巢湖周边和江淮两岸地区。
时间:2020-07-06 作者:大学生热点网 来源:大学生热点网 关注:
校园美文推荐
鲁迅美术学院校花张彤鲁迅美术学院校花张彤
安徽合肥红十字卫校校花阮汐儿安徽合肥红十字卫校校花阮汐儿
西安医学院校花马晓娥西安医学院校花马晓娥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校花吴倩怡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校花吴倩怡
音乐学院校花何金洋音乐学院校花何金洋
回顶部大学生热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