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土地上播撒青春——大学生“新农人”的乡村振兴故事
眼下正是东北春耕时节,在广阔的松嫩平原上,有这么一群“新农人”:正值青春时光,受过高等教育,甘愿从热闹的城市,步入“寂静”的田园。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相似的年纪,相似的经历,这群大学生把青春播撒在黑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故事。
“金融海归”种水稻
31岁的曹曦穿梭在育秧大棚里,察看水稻秧苗长势。“气温突降,幸亏备着柴油取暖器,秧苗没受冻。”他说。
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的曹曦,在吉林省吉林市大绥河镇是个“特别的存在”。刚到镇上那段时间,乡亲们都说,小伙子学历高,回来种地“白瞎了”。“亲戚朋友都反对,但我觉得农业潜力大,值得拼一把。”曹曦说。
2017年初,曹曦组建合作社,承包了100公顷稻田。金融专业出身的曹曦,对经营风险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合作伙伴有的会种粮,有的会销售,合作社渐渐走上正轨。
但2017年夏季的一场暴雨,让他真切感受到农业的风险。“守在桥边,每秒都在盼雨停,一旦被淹,水稻就会绝收。”曹曦说。幸运的是,距离挡水坝最高处还有30厘米时,雨停了。
“暴雨吓不倒我。”曹曦说。打造品牌、直播卖货、生鲜配送……这位“金融海归”带来了新颖的生产销售方式。水稻销路越来越好,入股分红越来越多,村民服气了,家人也不再反对他务农。
前段时间,合作社把村里的牛棚包了下来,改造成民宿和活动场所。“我们想吸引城里的青少年来亲近自然,体验乡村。”曹曦说。
“时尚主播”搞养殖
“读书时从来没想到,未来会养猪。”在吉林省舒兰市松凤村,朱爱玲谈起养猪头头是道。24岁的她,已是当地养殖合作社的理事长。
2017年从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毕业后,朱爱玲远赴江苏。凭着兴趣,她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穿搭心得、售卖服装,吸引了许多客户,月收入超过万元。
经不住家人一再要求,2018年,朱爱玲回到村里,和父亲搞养殖。“想以自己的学识,把养猪搞出动静。”她说。
一老一少,父亲和朱爱玲的经营理念一直在冲突。最大的一次分歧,是关于粪污处理。从荷兰考察回来后,朱爱玲坚持要安装一套粪污处理系统,可父亲觉得,200多万元的投资,风险太大。
最终,父亲拗不过她,一套先进的粪污处理设备安装到位,能处理储存5000立方米污物。“粪污变成有机肥,种玉米作饲料,循环养殖。”朱爱玲说。不用买化肥,不用找人清污,效益上来了,父亲服气了。
空气中闻不到异味,养殖区域里绿植遍布,远处的凤凰山林木茂盛,一派田园风光。闲暇时,朱爱玲还是喜欢关注流行的服装款式。“时尚变成了爱好,养猪变成了事业。”她笑着说。
“种植新锐”栽果树
从吉林省永吉县县城出发,大约40分钟车程,就到了歪头村。24岁的辛君琦和父母住在山坡上的砖瓦房里,这里地势起伏,一片新绿。
辛君琦2015年从吉林北华大学毕业后,决定回乡经营农场。那时家里种玉米,收成虽然不错,但收入不高。“我的专业是果木种植,想把玉米改种成果树,提高收入。”辛君琦说。种果树投入高、风险大,起初,家里人不同意。
耐不住辛君琦软磨硬泡,加上退耕还林政策支持,家里的果园渐渐张罗了起来。她和父亲一起栽树苗。“干喜欢的事,也不觉得累。”她说。
“以前选种植品种,都是听人推荐,也不懂市场。”母亲董金荣说,女儿的知识如今派上了用场,葡萄、李子、苹果……辛君琦根据地形气候特点选品种,水果适销对路,让父母服气得很。
“寂寞吗?”记者问。“挺充实的,每逢秋收,看着树上结满果实,特开心。”辛君琦说,“同学有的在城里,有的在村里,不管在哪,只要努力,就能做成一些事情。”
时间:2020-05-03 作者:大学生热点网 来源:大学生热点网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