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这次负责接送您的车主小巫!”2月13日,宁波妇儿医院南门口,宁波财经学院大四学生巫春波接到了他的“客户”——在医院辛苦工作了一天的护士沈女士。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宁波部分公共交通线路暂停服务。为解决医护人员后顾之忧,宁波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多家单位,动员市民发起组建了“爱心车队”,为一线疫情防控医务人员提供免费用车服务。
巫春波在献血。
主动请缨被安排到爱心车队第一梯队
巫春波在网上看到爱心接送医护人员的相关倡议信息后,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成为此次抗疫爱心车队的一员。但没想到的是,两天过去了,他没有接到一条需求信息。
“我的电话会不会被遗漏了?”心急的巫春波拨打电话询问方才得知,医护人员的需求一般都优先派给第一梯队的出租车和网约车,而私家车被安排在了第二梯队。
“太难受了,因为害怕和派单冲突,也不敢去社区做志愿者,现在只能在家干等。”无奈之下,巫春波又给活动组织方发送了主动请缨的信息:“你好,我是爱心车队车主,也是党员,家住江北洪塘,有附近医护人员的单子可以优先安排给我。”
“已知晓您的情况,会把您的信息提到第一梯队,感谢您的支持!”很快,巫春波得到了活动组织方的回复,也顺利接到了他的第一个“客户”。
“太好了,终于能为防疫做一些实事了!”第一次作为“爱心车主”出车,顺利将沈女士送回家后,巫春波有些激动。
巫春波主动申请被派车。
全家参与无偿献血助力抗击疫情
据巫春波的班主任齐跃斗介绍,巫春波一直是一个非常热心且充满活力的人,在学校,他不光是学生干部,还是小有名气的“献血达人”。
自2017年开始,巫春波就在父亲巫发斌的带领下,每个月定时去参与1-2次的无偿献血。现如今,他早就成了宁波市中心血站里的“常客”。“小巫来啦!哎呦,这次还带着这么多同学过来。”血站的工作人员都贴心地招呼他。
短短三年时间,巫春波就已累计捐赠血量8900毫升,相当于两个60公斤的成年人血量。
面对疫情,巫春波和他的家人们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支持着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
2月初,巫春波在“宁波献血”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血库告急”的求助信。他立刻申请了中心血站的特殊通行证,毫不犹豫地报名参与。听说儿子要去献血,巫春波的父母也坚持要一起过来,为临床用血捐赠血小板,而这距离上一次他们全家参与献血,才过去17天。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每一瓶用于治疗重症患者的免疫球蛋白里都包含了上千个人的血液成分。献血既是对疫情另一种方式的援助,也可以缓解其他临床用血紧张,一举两得。”巫春波告诉记者,在全家人看来,献血是一件意义重大、拯救他人生命于一线的事情。
巫春波一家人的献血证。
父亲放弃回老家过年坚守生产岗位
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家庭教育开始。巫春波的很多言行都受教于他的父亲。巫发斌是一名普通工人,文化程度并不高,在教育孩子方面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人家说言传身教,我的父亲对我的教育大部分时候都是‘身教’,他踏实、认真、肯吃苦,干活兢兢业业。他身上的这些优点对我影响很大。”巫春波说。
从年前就开始关注疫情的巫发斌预感到了严重性。“肯定需要大量的口罩,口罩厂的包装需求量会不会大幅增加?”在一家包装生产工厂上班的巫发斌开始考虑这些问题。思虑再三,原本打算回老家过年的一家人取消了计划,决定留在宁波。
果不其然,大年初三,就在他们全家放弃过年回老家的第二天,厂里下了紧急通知,口罩包装紧缺,需要工人赶紧回厂上班。
巫发斌是厂里的技术骨干,负责吹膜(将塑料粒子加热融化再吹成薄膜)这道工序。正值春节,和他一起负责这项工作的另一位同事早已放假回家,巫发斌只好一个人在机器轰鸣的生产线上干了起来。
早上七点出门,晚上六点回家,每天都要工作八、九个小时,一天大概能生产200公斤(约8万只)口罩包装袋,供应口罩厂4天左右的产量。
因为心疼忙碌的父亲,巫春波除了开车接送父亲上下班,还会去工厂帮些忙,比如把做好的产品拉到取货处,打扫工厂卫生,往机器里添置原料等,以减轻父亲的压力。
“口罩生产包装环环相扣,我要守好自己的岗位。”已经习惯了早出晚归的巫发斌对春节的加班没有任何怨言,“能安安稳稳在这里上班已经很幸福了,一线的医生护士和那些在路口执勤,一边测量体温一边吹冷风的社区工作者才真的辛苦。”
有空的时候,热心肠的巫发斌喜欢做一些公益,除了带动全家献血,他还拉着巫春波的母亲黄凤云一起加入了宁波斑马义务救援队,经常和队员们一起帮助寻找走失儿童与老人,或进行车辆道路救援等。
此时此刻,巫春波正在家里等待着一线医护人员的电话,巫发斌也在工厂里忙碌地工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