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 正当时!
当一道皎白的光在天空闪过,我们就明了,惊雷将至;当原本轻飘飘的云也悄悄肿胀得如同一团浓墨,我们也就知道,雨季,到了。
七月悄然而至,长江流域也进入了汛期,婀娜的江南水乡在梅雨时节汲饱了氤氲的水汽后,再一次遭遇了来势汹汹的大暴雨。于是,滔滔洪水不期而至。抗击新冠疫情的种种艰辛仿佛还历历在目,抗洪抢险的战役又忙不迭地打响。为了助力这场防汛抗洪的硬仗早日旗开得胜,我们扬州大学“乘风破浪”防汛小队蓄势待发!直面汛情,我们乘风破浪正当时!
晨雾相伴,小队出发
这是7月18日的清晨,天还蒙蒙亮,不知疲倦地下了一夜的大雨也才刚刚歇息。“乘风破浪”防汛小队早早来到南通市的各个街道,向早起的行人分发精心准备好的防汛安全手册,一对一地向当地的居民普及汛期安全知识。
“乘风破浪”防汛小队成员仇青妍认为:“我们需要积极地为各地居民查缺补漏汛情相关知识,最大程度地减少因缺乏防汛基础常识而导致的生命财产损失。”
随后,“乘风破浪”南通防汛小分队采访了南通市水利局处长,处长专业地分析了汛情。
成员们深刻体会到:“抗洪防汛从来都不是单个城市或单个流域的任务,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是连接在一起的命运共同体。科学的治理体系和高效的实时应对才能换来百姓的生活无忧。”
云开日出,追本溯源
习近平总书记就防汛攻坚战,强调:“我们要心系五个‘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人民为本,携百姓之手,相信此次的抗洪行动定能集万千华夏子女之勇,战胜一切险阻。一上午,“乘风破浪”防汛小队成员袁凯华对他所居住的南京市高淳区的洪灾历史进行了细致地调查,他了解到:在建国以后,南京市高淳区曾经发生了30多次洪涝灾害,但这并没有打倒高淳的人民,他们自发地组成志愿者小组,守在坝上圩里,保卫自己的家乡。所以我们相信,这份大无畏的精神会引领中国人民平安度过这次灾情。
正午雨落,工作不误
时至正午,温度一点点攀升。虽然还在时不时地下着雨,但是空气中还是弥漫着粘稠的热意。身处南京的小分队正积极又耐心地开展长江边堤巡视与群众疏散工作。
据秘书组成员余婕灵描述:“今日长江水位暴涨至了10.26米”。为了周围居民的安全,成员们克服恶劣天气,不断交替巡堤、拉警戒线、疏散聚集群众。汗水渐渐晕湿领口,雨水渐渐淋湿头发,但是没有人停下,因为大家都真切地体会到了“为民服务”的真正含义,也坚定了积极参与防汛工作的决心。
“乘风破浪”防汛小队成员陆昕仪也在这样一个炙热的中午,开始走访庙港太浦闸水利站。被云层遮住的太阳是火热的,但是闸关里深不见底的洪水却因为长期不见天日而冰冷得吓人。
在目睹水利站工作人员工作情况后,陆昕仪对他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也许洪水是冷血的,但是在为防汛抗洪事业而奋斗的人们的心中,一定饱含着满腔的热血与令人沸腾的炙热能量。
日薄西山,深入调研
午后大雨初歇,愈发闷热,除了间或的虫鸣,空气都似乎凝固了,只有路人踏过那一汪汪晶亮时发出的清脆声响。“乘风破浪”防汛小队成员孙莹莹就在这样一个炙热的午后,开始采访社区的排水情况。
在采访了徐州市某一小区物业负责人之后,孙莹莹得知:为了应对接连暴雨的袭击,他们有效利用了“排水设施专项检查”、“积水检测”、“水位预警”等现代技术。尽管洪水肆虐,只要我们坚持以“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抗击此次洪涝灾害,定能打赢此次防汛阻击战!
傍晚将至,蹚水前行
天空一点点染上暗沉的黑色,下了一整天的大雨终于慢慢停下,脚下一汪汪稍显浑浊的水倒映着晦暗不明的天空和若隐若现的昏暗暮色。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而陆昕仪还在苏州市吴江区横扇古镇走访积水严重的街区。
陆昕仪感慨道:“经过实地测量发现,东太湖、太浦河水位暴涨,沿岸几乎被淹没,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几处低洼地区居民正常生活受到巨大影响,一些比较古早的建筑也受到了损害,保护居民楼和古建筑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
不见夜月,路灯相随
时间仿佛流逝得格外的快,转眼已是夜晚。乌云嚣张地翻涌成一团又一团,暴雨锲而不舍地进攻,妄图让城市被万箭穿心。我们的成员冯雨辰因为积水溅起的泥泞而困扰着。
冯雨辰在观测城市防洪措施的过程中发现:城市水利部门运用了“堆沙袋提高通行高度”、“设置排涝站”等方式缓解积水难以下沉的问题。或许你可曾听过一首中国的流行歌:“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中华人民始终秉承着“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毅力和决心,我们的防汛小分队成员也是如此采访、调研、奋战在防汛一线。这种精神既值得褒扬,但同时我们也该意识到:这是每个大学生理所应当的时代担当。
三更入梦,满目晴天
窗外的雨渐渐平息,惊雷也在黑夜中变得沉默不语。也许明天又将是多云转阴或是大雨滂沱,也许我们所做的努力不能足够强有力地改变现今较为严峻的汛情,也不能阻止暴雨的持续和洪水的肆虐,但是无论如何,我们扬州大学防汛小队将会无畏困难、乘风破浪,奋力奔向风平浪静的明天!
这一夜的静谧和安稳过后,“乘风破浪”防汛小队又将要面临怎样的一天呢?
时间:2020-07-27 作者:张睿 来源:张睿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