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热点网

中石大(华东)学子探寻宁夏治沙路,回溯中卫治沙伟

中石大(华东)学子探寻宁夏治沙路,回溯中卫治沙伟
沙坡头黄河前合影留念(贾梓奇 摄)
    据第五次《中国荒漠化沙化状况公报》显示,中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115.93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27.20%,约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上世纪50年代,中卫市常年受到沙漠侵袭,沙化严重,沙漠曾一度逼近到距离城区仅4到5公里的地方。而如今的中卫沙坡头却是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沙漠公园,依沙而兴的旅游产业,成为宁夏变沙为美的典范。为探究其防沙治沙的成功经验,7月27、28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塞上江南实践队前往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进行实地调研,走访沙坡头站、黄河小院学习中卫市在世界防沙治沙领域具有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的秘诀。
 
印象中卫,治沙之伟
    所谓沙坡头,便是沙坡之顶,本应是一片荒芜、毫无生机,但是实践队为期2天的调研走访中,虽然满眼黄沙却丝毫不觉得荒凉,适宜的建筑规划、熙攘的游客人群给人以繁华的感觉。队员们走访沙坡头站,随着工作人员的介绍一步步的重温中卫治沙路:
沙坡头站工作人员讲解介绍(贾梓奇 摄)
    1954年1月,在茶房庙的一个高大的沙山上,科研队伍冒着-20ºC的严寒,踩着快要没膝的沙子爬到山顶,建起了全国第一个沙漠铁路观察站。
    1955至1965年这十年里,科研人员以铁路两侧无灌溉条件下的流沙固定研究为主,在此期间解决了工程固沙措施问题,经过反复试验确立了固沙防护带的宽度、防沙栅栏阻沙带的优化配置,沙障的阻沙效应与沙障的选择;确定了草方格沙障固定流沙的关键技术;通过对工程固沙、化学固沙和生物固沙的大量对比试验,提出了工程措施与生物固沙相结合的流沙固定原理;明确了不同立地条件类型下固沙植物种的选择;以及对风沙环境、沙漠气候与风沙地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1957年建成包兰铁路,但是铁路总是被风沙掩埋,需要大量的铁路工上轨道清沙。为解决沙化严重问题,而在几代人的拼搏、努力下发明了麦草方格治沙的防沙治沙模式,中卫四代治沙人还创造了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五带一体”铁路防风固沙体系,在横穿腾格里沙漠的包兰铁路两侧构筑了60公里的防风固沙带,保障铁路畅通无阻。

麦草方格(贾梓奇 摄)
 
今朝往昔,沙之乐园
    从开始的防风治沙工作发展到现在的沙漠旅游事业,沙坡头已经成为世界防风治沙的典范,其治沙模式正得到越来越多沙漠化国家及地区的借鉴。实践结束后队长俞雪说:“了解到如此旅游胜地曾是无尽荒漠,居住于此的人们常年被风沙侵蚀。沙坡头前后巨大的改变让我切实地感受到为防沙治沙而作出贡献的人们的不易,希望通过我们本次实践调研活动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卫沙坡头,了解到其防沙治沙之路的历史也希望通过我们对沙坡头治沙微不足道的宣传能够让更多的人注重环境问题,从自己的生活中出发去落实爱护环境!”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对于我国在沙漠治理这个领域中的做法及成就有了一个很详细的了解,也体会到了我国一代又一代沙漠治理的先锋队做出的伟大贡献,‘沙坡头精神’是一种艰苦奋斗、钻研探究、敢于实践的伟大精神,每一位研究人员都很好的诠释了这种精神,我被这种精神深深的打动,真心地对他们的工作感到敬佩。”贾子奇感叹到。

黄河美景(贾梓奇 摄)
    本次的走访调研,队员们通过实地走入沙坡头,切身地感受一代代治沙人所打拼出的美景,留恋美景之余,更多的是对沙坡头防沙治沙工作的感叹与敬仰,深刻的体会沙外之景,切身的走进沙坡头一切所见所感令队员们肃然起敬。六十年的治沙路,沙坡头人以创新立身、实事求是,如今依然与时偕行,不忘初心,向着打造国家级、国际化知名沙漠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目标不断努力。
时间:2020-08-02 作者:张子相 来源:大学生热点网 关注:
大学生社会实践推荐
鲁迅美术学院校花张彤鲁迅美术学院校花张彤
安徽合肥红十字卫校校花阮汐儿安徽合肥红十字卫校校花阮汐儿
西安医学院校花马晓娥西安医学院校花马晓娥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校花吴倩怡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校花吴倩怡
音乐学院校花何金洋音乐学院校花何金洋
回顶部大学生热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