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遗爱无疆,橘井泉香”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在线上回顾了往年团队录制的采访资料。团队对红十字会捐遗负责人、捐遗志愿者进行了采访,让他们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捐遗事业现状。
红十字会钱晓军老师向团队成员介绍了目前红十字会遗体捐献工作的进展状况。从 2006年起,苏州红十字会向市人大递交了《苏州市遗体捐献暂行办法》,使苏州市捐遗工作的进展有法可依。从一开始300人左右登记捐遗,截止到2019年已有接近4000人进行过登记,实现捐献数451例。其中角膜捐献登记2900人左右,成功捐献143例。器官捐献登记1900人左右,成功实现捐献37人。目前,苏州遗体捐献站仅有苏州大学医学部,角膜接收站分别位于常熟名善眼库、苏大理想眼科医院、苏大附一院。宣传方面,红十字会进行了大量工作。常规宣传利用苏州轻轨开通时机,于轻轨站台贴海报,发放宣传纸页。在红十字日、献血日等定期举行活动进行捐遗宣传。同时带领党员进社区,于社区深度开展捐遗宣传。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钱晓军老师
“遗爱无疆”团队还对来自莲花新村6区委员会的顾少华、袁石平进行了采访。顾少华、袁石平均为捐遗志愿者,并多年坚持帮助困难人群义务宣传捐遗事业。谈到致力于捐遗事业的初衷,顾少华先生表示,自己从事公益已有二、三十年,期间对很多遗体捐献、器官捐献的事例感同身受,因此自身也产生了捐献遗体的坚定意愿。袁石平先生告诉团队成员,考虑到家人情绪,自己及父亲、儿子三人仅签署了角膜捐献志愿书。对此,顾少华先生说,无论是捐献遗体、器官还是角膜,捐献者的精神境界都是一样的。目前在中老年群体中,愿意捐献遗体的例子只是凤毛麟角,有些人即便是有意捐献,也会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因此,遗体捐献的宣传任重道远,还需要更多的人身体力行。
团队有幸采访到了捐遗老人朱永发。老人的女儿于2007年去世,在依照女儿意愿把其遗体捐献给医学院后,他化悲痛为力量,投身到捐遗事业的宣传中。十几年来,朱永发每个星期一都会在观前街用手推车向路人宣传捐遗,希望引起更多人关注捐遗事业。然而,在志愿宣传的过程中,朱永发虽然遇到了很多感人的事件,却也受到了很多路人的不理解与非议。他说,做任何事情都会有阻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有些人选择去世后被埋葬,而对他自己而言,能够为国家的医学事业做贡献就是最好的选择。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捐遗志愿者朱永发老人
最后一位受访者是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移植病区医生,他向队员们介绍了肾移植的注意事项以及器官移植从捐献到配型到使用到愈后的全部流程。丰富了队员们医学知识的同时也让队员们了解到中国遗体及器官捐献的人数是远远不够的,还有许多的人忍受病魔的肆虐。
此次观影让队员们了解到,我国目前的捐遗情况很不乐观,但事在人为,那么多置身于捐遗事业的人们已经为捐遗事业的发展打好了基础,队员们有信心能将捐遗这项事业推到更高处,让更多的人认识捐遗,爱上捐遗!让更多人意识到遗体捐献者无偿把遗体捐献给科学事业,是一种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这种精神应当永远受到人民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