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蔡雨婷 阳楚晗 蒋嘉祺 刘宇涵)“图书管理员当了18年,说要我退休,我教书还没过瘾嘞,就又返聘站了三年讲桌。”退休后,就一直致力于“千年上甘棠”文化研究写作。从教书育人,让更多人接受文化教育;到写书育人,传承自己心中的上甘棠村文化,为家乡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一直沉浸在书本育人之中,致力于记录历史,传承文化。这就是周建华老先生,一生孜孜不倦,笔耕不辍。
(图为周建华先生)
潜移默化中萌生写作念头村前盘踞着清澈见底的河流,村后是深广的山峦群峰。一大片黑色小瓦的房屋紧紧凑凑地依偎在大山的怀抱里,透过云层的太阳光使整个村子慢下来,节奏地忽明忽暗,更增加了几分凝重和苍老的味道。从村公所向我们走来的周老先生也是一样,稳重、朴素又亲切。
“我能给你们的是个朴素的村姑,而不是位打扮时髦的小姐。”接受采访前,周老先生这样说道。见到他时,领子泄掉却干净的T恤,随意的运动短裤和鞋子,他说这是他生活的常态,“舒服,舒服就好。”
周老先生是上甘棠土生土长的人,小时候,老先生觉得上甘棠村没有什么特别,就是山清水秀,邻里和睦的普通村庄。长大后,当成为一名教师而后又选择开始写作时,老先生逐渐意识到父亲和村子对自己的影响,周老先生的父亲是当时上甘棠村的读书人之一,很受村民敬重,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周老先生养成了读书、惜书、写作的习惯。而上甘棠村"读可荣身,耕可致富"的生活理念,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也在潜移默化中,对老先生产生了影响。读书写作就这样自然而无形地伴随了老先生的一生。
年轻时,周老先生负责图书管理工作,他坦言,这段经历让自己的阅读时间变多了,读的书也更广。在那段时间,周老先生查阅到了上甘棠村的发展历史:自古以来,上甘棠就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雨洗礼。曾多次遭遇劫匪洗劫,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瘟疫等疾病的侵袭更是让无数生命惨遭不幸;日本人进犯、大练钢铁、三年大旱让这个村庄民不聊生,原始生态被破坏、野生禽兽遭遇绝迹以及大部分村民离开人世让这个村子陷入死寂。1967的文化大革命,让周氏族谱几乎丧失殆尽,上甘棠的文化领域受害程度极高,这场浩劫让上甘棠村的历史文化即将尘封。面对历史文化即将被堙没,外人对上甘棠村历史文化的不了解甚至误解,让周老先生开始萌生写作的想法,为上甘棠正名,记录真正的上甘棠与上甘棠内里的文化内涵。
周老先生认为绝对不能让上甘棠的文化堙没,要让当地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存和延续,不仅留在当地族谱中,而且要传播得更广、更远。
(图为调研团成员正在采访周建华先生)
“捧出上甘棠”的写作初心提到真正开始去动笔写作,周老先生低头不好意思笑笑说到:“出去读书、工作、走过无数地方才知道,我们的上甘棠,并不普通。先说咱们上甘棠的地理位置,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历朝历代都作为对抗南越的桥头堡;风水也很有考究嘞,整个村落布局契合太极形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像我们上甘棠人民的智慧和学识,生生不息,无穷无尽。”说起村落历史沿革,周老先生明显放下拘谨,打开了他的话匣子。
文化教育作为周老先生心中上甘棠村最大的文化特色,不仅对周老先生的职业选择和写作产生巨大影响,更孕育了代代周氏人、感染了无数来访游客。周老先生坐直身子说道:“上甘棠的神奇,不是纠结铁拐李有没有踏塌半座桥,留下落石成官的传说;谢沐河的水饮用会不会生出双胞胎,你们走出去看看就知道,这里到处充斥着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文化。”
深入民居,推门而入,严整的纵深布局、考究的中轴对称、高墙里的天井和几进的房门,两头飞檐上翘的屋顶饶有特色,可以看出当地人民的们煞费苦心。民居从整体布局到造型,从装饰到艺术美观,从台基到顶端,无一不是周老先生口中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体现。
“湖南省唯一的,由一个家族在一千多年中镌刻下来的摩崖石刻,就是咱们上甘棠的,唐宋元明清,歌功颂德啊,乡贤善举啊,敬老孝亲啊,周姓家族就用石刻啊记下来,我啊,也想用笔把上甘棠村写下来。”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周老先生说到这儿弯下腰,他不想让上甘棠成为历史的车辙,双手一捧放在胸前,他说他想让这里永远被记住、被看见。“我就是想写下来,把我们上甘棠捧出去,让它走出去!”
当上甘棠村被建设为3A级景区时,周老先生坐不住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上甘棠,了解上甘棠,我觉得我也是时候该拿起笔杆子了,记录我长大的上甘棠,真实的上甘棠,好让更多的人不止知道出名的甘棠八景和神话传说,更知道我们周氏家族代代相传的宗教、敬祖、乡贤、建筑文化。”说到这儿,周老先生又喃喃重复道:“把上甘棠捧出去,让它走出去!”
(图为调研团成员与周建华先生合照)
独处中的写作生活在写作过程中,周老先生也遇到过阻碍。以前留下的纸质材料少,整理、收集与考证史料无疑成为写作中的最大困难,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不够丰富,那就去挨家挨户走访,听大家的故事,了解每位村民眼中的上甘棠;史料难以考证,就一遍遍阅读碑文、拓印碑文;为了完善初稿材料,家谱、族谱也被无数次翻阅。如今,一份完整记录上甘棠村历史文化的初稿已整理成册。畅想出版后的生活,周老先生说:“书传出去就好,至于我嘛,没想过出名,出人头地就像脑袋上长了一个疖子,挺不舒服的。”
当年管理书、教书,如今自己写书,周老先生一直在做着和上甘棠村一样的事——记录历史,传承文化。“当年,做老师那段时间,读别人的故事,讲别人的故事;现在自己写书,讲我们自己的故事。让外面的人也走进我们上甘棠,看看我们上甘棠绵延千年的周氏文化,感受读书可入仕,耕种可富家的千面上甘棠,多来我们上甘棠做客。”
问起周老先生的日常生活,他挠挠头:“哈哈,我也不会打牌。”周老先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独处,他认为一个人独处、独立思考的时候是比任何时候都快乐的,踏实做好当下的事儿,既不用考虑以往,也不用担忧未来“一个人,一个人就是看书、写书。”
采访结束后,我们邀请周老先生一起合影,周老先生摆摆手“不上电视,不上电视啊,我这形象不行。”但最后还是偷偷整理好衣角,看向了镜头。当调研团成员踏上回程列车时,收到了周老先生的微信:“同学,照片发我好吗?我想留下。”
(图为周建华先生的作品)
上甘棠的文物古迹俯拾皆是,争奇斗异的马头墙,串接着千年的沧桑;造型别致的窗雕浸染过唐宋的明月,明清的雨霜。而千百年来,与周老先生一样的村民们始终坚守着村落一贯的教化传承,并不仅仅刻在了月碑亭的石壁上,更刻在了村民心中,体现在行动里。也许正是这份不争名夺利,不随波逐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恬淡与沉静的情怀,才使得上甘棠穿越时空——悠悠千载,兴旺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