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热点网

死亡的温度,内心的温度

或许,多年以后,我会淡忘这个十八岁的春节里的喧嚣烟火;但是我一定会记得,在那个温暖的冬季,春节在走近我,而我在“走近”死亡——
2021年寒假期间,我和舍友王瑞欣同学共同完成了一次与死亡话题有关的社会调研,题目是《死亡的温度:国内外文化中“死亡”与“永生”认知观念的对比分析以及疫情前后老年人死亡教育接受程度现状调研》。起初当这个话题在我脑海中埋下种子时,我就知道我是在将自己挂在悬崖上:话题极具敏感性,前人经验寥寥,这个课题从发芽到落成,注定道阻且长。思来想去,最终还是案板一拍心一横,提笔难收,算是了却一个心愿。
万幸的是,队友接纳我,社会包容我,山路十八弯,我俩还是相扶持着走完了全程。在此先谢为敬。
想来该话题的萌生绝非心血来潮。长期以来,死亡在暗处变换着不同的温度,从四面八方将我裹挟。冰寒刺骨时,它是亲人的逝世,是抑郁症同窗的自杀未遂,是受挫颓丧时消沉的联想,是歌曲中低吟的“毫无留念”;温暖濡心时,它是入殓师脸上平静如水的容颜,是《寻梦环游记》中被拾回的记忆,亦是《活着》中福贵生死释然无牵无挂的笑。我在暗处摸索着死亡,像灵魂一般,无法正视却又处处可感。随着年龄增长,它不断地在不经意间侵噬我的内心,试探着我对它的态度。
直到上大学之后,我开始接触社会调研。那个不眠深夜,我躺在床上,凝望着黑夜深邃的眸。当我慢慢感觉死亡也在凝视我时,我一把将它抓住——我终于有机会可以将它拎到明面上与它正视。
从观看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到查找各地的节日习俗,最后设计问卷,深入访谈,我们逐级推进,一步一个脚印,这一过程中死亡在社会人心中的形象也渐渐变得具象化。我惊讶于死亡元素覆盖面之广、其背后文化内涵之深,更惊讶于当我颤抖着手将问卷递交给受访者时,他们微笑着接过,淡然亦坦然。家人在欣然接受调查之余,也不免质疑一句:这样敏感的话题,实际操作是否不可行?我均报之以一笑。越敏感,越有社会价值,恰恰证明了这是一个被社会长期选择性忽视的角落,也就越需要敢做的人去正视这个话题。
不出所料的是,天津、厦门两地问卷调查的结果表现出来的老年人死亡教育接受情况令人担忧:在受调查的40位老人中,亲友对其进行过死亡教育的仅占22.5%;而仅有2位老人表示其所在的社区开展过死亡教育的相关活动。而对于丧葬习俗、死亡节日、相关文学影视作品等死亡文化,大多数老人及他们的子女都只停留在浅层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不过结果也有令人欣慰的地方:即使近距离感受过死亡,大部分老人对待死亡的心态还是比较平和的,尤其是在疫情背景下,这样的心态对抗击疫情尤为可贵。
一路慢慢摸索,前路慢慢明朗。以文化的熏陶和家人的支持为指引,我也慢慢地感觉,死亡正在抽离原先固化的冰冷形象。当它再一次在深夜笼罩我时,他的胸怀也可以博大而温暖。
或许,有很多人惧怕死亡,惧怕死亡时的痛楚,惧怕死后的留憾。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如果给你永生,就真的会有更好的结果吗?
于己而言,或许你会希望长生不死而看遍世间美好,尝尽所有想尝试的一切,但当你将人世间的一切反复历尽千百遍,即使再美的东西也会厌倦而疲惫。我们继续做假设,如果永生只属于你一个人,就意味着你注定要看着人世间你所依恋的一切全都散为烟尘,因为事物总有新旧交替,而你却抗衡不过这一自然规律。痛苦会进一步积攒,此时的生已然成为一种机械性的负担,但因为你的永生,你只能在痛苦中越陷越深而无法自拔。并且,假如得到了永生,当你掌握了大把的时间而没有最后期限的约束,我们会不自觉地将心中的目标理想不断拖延——最终什么也完不成,生活混乱一团。
赋予永生的权利,相当于剥夺了死亡的权利,生命属于我,却又不能为我所支配。死亡本质上是生命的最后期限,而期限才是理想实现的动力本源。与此同时,死亡使得生命在适当的时候终结,不至于过分冗长的时间稀释了生命精彩的浓度。也许有人遗憾,直到最后期限,也没能达成我所有的理想——但换个角度,生命中若缺少了遗憾这一元素,本身也是一种缺憾。遗憾的经历丰富了生命的色彩,生命中的种种不圆满,其实是让生命更圆满。
于世界而言,多人的永生会使得这个地球超载。当身边的环境变得拥挤而喧闹,世界也就无所谓平和了——新陈代谢,自然演替,死亡是必要的环节。大多数时候,我们不能选择死亡的时间,但我们可以选择于何处长眠。我羡慕藏民的“天葬”——以吾之躯,反哺生灵,成全自然规律的流转;我亦向往遗体捐献,将最后一点价值奉献国家。生命殆尽,我将肉体融入这个世界,某种意义上,我仍以另一种方式永存——世界总会有一处痕迹,证明我曾来过。
只道是,死亡亦有情,它是个体与这个世界的一次契合。
当我走近死亡,生命适时而终,一切正好;当我已经离去,遗体化入自然,落红有情。正如村上春树所言:“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不必担心死后虚无,尘埃落定后,天地间的一切会照常轮转,而我已经离开,忧喜与我无关。
所以,死亡的温度是多少?——它取决于死亡拥抱你时你内心的温度。
一次社会实践,区区几本书,几部电影,几份问卷,千言报告,期间深意道不尽——但它可以成为一粒石子,激起这个社会心中的涟漪。看淡死亡,并不意味着鼓励死亡,而是希望大家能够卸下对死亡的恐惧,轻装上阵,将生命演绎得更精彩。愿君感我此言而有所思,愿君看淡死亡而无所惧——你我亦然,社会亦然。
时间:2021-02-27 作者:叶佳莹 来源:叶佳莹 关注:
大学生社会实践推荐
鲁迅美术学院校花张彤鲁迅美术学院校花张彤
安徽合肥红十字卫校校花阮汐儿安徽合肥红十字卫校校花阮汐儿
西安医学院校花马晓娥西安医学院校花马晓娥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校花吴倩怡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校花吴倩怡
音乐学院校花何金洋音乐学院校花何金洋
回顶部大学生热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