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太平梨园”——探寻王皮戏历史
社会实践|“走进太平梨园”调研团
就认识王皮戏并了解传承现状展开实践活动
“汇千古忠孝节义、成一时离合悲欢”,中国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种类多样,其中有很多戏种起源于民间,内容以普通百姓故事为主,演绎人生百态。听一曲戏,煮一杯茶,生活的滋味也就在其中。为探索戏曲艺术的魅力,推进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山东大学“走进太平梨园”实践调研团深入了解了家乡戏种——王皮戏。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不听王皮,何尝人生百味」
王皮戏,又称王皮调,距今已经有300余年的历史,因为代表剧《十八大姐斗王皮》而得名。它起源于平阴,后流行于东阿、冠县等地,为山东境所独有。《十八大姐斗王皮》讲的是主角王皮娶了十八个老婆,称为“十八大姐”,元宵节上王皮与十八个老婆上街观灯斗嘴的故事,也通过他们的争吵讽刺了封建社会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王皮戏之所以能够流传三百多年,是因为它是一部百姓的戏,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戏中的念白、唱词和数版都是语言直白、通俗易懂,且具有方言特色,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图片1
「一跑伞灯红,小舞台显大气场
一曲方言音,家乡味尽在其中」
与其他戏曲相比,王皮戏从出场到戏词都别具特色。“在‘正戏’开始之前会有一段‘跑灯’作为开场”,“跑灯”集舞、乐、歌、丑于一体,整个过程因表演人员举着伞灯不停跑动而得此名。“跑灯”参与人员众多,彩灯造型多样,一般包括狮子灯、孔雀灯、玫瑰灯等等,一旦跑起来场面盛大,气势恢宏,给人以绚丽多彩的视觉盛宴,因此“跑灯”本身亦可作为一个完整的民间灯舞。除此之外,王皮戏的戏词因含有大量口语方言,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图片2
悠悠传承梦,不变梨园心
作为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的王皮戏却鲜为人知,关注的人更是寥寥无几,王皮戏的传承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今梁广斌已经七十多岁,身体大不如从前。从前唱几个小时的戏都不觉得累,如今表演一个小时,就喘不上气来,都要停下来歇一歇。但是队员们一个又一个的老去,梁广斌这几年一直为王皮戏的传承担忧。因为年轻人对王皮戏感兴趣的人不多,除了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几乎没有人能哼出来,现在的年轻人又都忙着赚钱,所以寻找下一代传承人也是很困难的。梁广斌说道。但他并没有因此降低学戏的门槛,为了找一个愿意学习戏曲的徒弟,梁广斌费尽脑汁,到处物色人选。“必须要找真正喜欢唱的,半途而废的我宁可不要。”梁广斌也有他自己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现在他终于找到了三位徒弟,帮助整理以前王皮戏的资料。同时梁广斌推动王皮戏进入校园,每周五下午都去校园免费为孩子们传授王皮戏。下一步梁广斌打算请专家来提供和研究王皮戏。“现在都是老腔老调,需要改变的地方太多了。”
同时,考虑到年轻人对一些老的戏可能不太感兴趣,梁广斌也写了一些新戏,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喜欢上王皮戏。在梁广斌家里,一张茶几就是他的书桌,一张张稿纸写满了他的作品,每一句唱词,他都仔仔细细斟酌许久,力求唱起来通俗易懂。例如新写的《农村的十二个月》,讲述了农村在十二个月每个月的故事,还有《夕阳见真情》《中国梦》等。
图片3
“王皮一阵好心焦,浑身上下似火烧。伤心埋怨何人等,埋怨当初月下老……”纯正的唱腔从巷子深处传出来,又向村外渐渐飘去。这部属于老百姓的戏,一开口就唱了300余年。
“我一直坚信,无论现在,还是将来,王皮戏都是我国民间戏曲的宝库中的一块艺术瑰宝,我都不想看着它在我跟前慢慢逝去。”---梁广斌
视频
时间:2021-03-03 作者:大学生热点网 来源:大学生热点网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