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俗文化之花于每位国人心中绽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道。诚然,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与现代城镇化的发展,很大一部分承载着共同记忆与情愫的传统文化正被年轻一代弱化与遗忘,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面临着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新能源学院彩色中国实践队在做好疫情防控的情况下于1月31日至2月25日开展了对天津南开、安徽蚌埠、安徽六安、山东济宁、贵州瓮安、云南曲靖、黑龙江哈尔滨、江苏扬州这些地区民俗文化的重点挖掘并进行宣传,以达到让民俗文化深入人心发扬光大的目的。
传下的是文化,更是一个个记忆密码
实践之初队长于昕淇在线上会议上确定了要加深对传统民俗意义的理解,弘扬民俗文化的实践主题,并且安排好各日走访、调研、问卷等具体行动。在走访过程中,云南曲靖的队员燕立浩与江苏扬州的队员周天宇就近选材,从民俗保留较完好的农村入手,在那里进行询问走访。“围坐一圈隆重热闹的杀猪宴,承载企盼与美好的挂满纸币的摇钱树,灶火氤氲间热气扑腾的年蒸……追根溯源,那沉甸甸的是万古长青的记忆密码,是打开未来乡思的钥匙,”燕立浩在线上分享时说道。
而山东济宁的队员张彦龙走访了李阁镇木板年画发源地,了解了传统手工艺将被机器印刷取代的困境,回来经过讨论后为年画制作vlog和海报,发布在网站上,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项技艺。正如他所言:“机器毁掉的不仅是传承人与前辈的一语之约、长久的坚守,更是一个文化象征,一个记忆符号。”
网络访谈,每一位民俗传承人心中都遍布繁花
“花鼓灯、跑竹马、杨柳青年画、李阁镇木板年画……都是璀璨在文化中的明星,人们深夜里看向天空时总能由一颗颗明星想到一幕幕曾经,可惜有时城市的灯光太过耀眼。”队长于昕淇感慨道。
在实践期间于昕淇对天津杨柳青地区的民俗传承人王萍进行了网络访谈。王萍用几个小故事小传说讲述了楹联、窗花、掉钱的由来,着重介绍掉钱的读音和它背后的美好寓意。“唉,也不知怎么的,猛然一回头,曾经的热热闹闹、欢声笑语仿佛丢在了某处。现在我还在摆弄着年画,可是已经看不到同伴们的身影。”于昕淇说王萍在讲述时慷慨激昂,能看出她对民俗文化难以言表的热情。
“剁小人、吃饺子、放鞭炮、闹佛事,”王萍一一列举着:“这些‘破五’的习俗啊,小时候可天天盼望着呢。那时候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反正大家伙儿聚在一起闹腾闹腾,我们小孩子呢一天到晚嘴里都塞满了甜食哩。”
王萍还特别提到了让天津人自豪的杨柳青年画,于昕淇借此机会全面认识了这一民俗物品的起源、演变、广延。于昕淇说,是王萍这样充满兴致与热爱的民俗传承人,是王萍心中一朵朵文化之花的暗香,让他自己内心也充实起来。
结合线上调研,讲好每一位国人的文化故事
在完成实地考察后,为保证数据的可靠与典型性,队长于昕淇带领团队进行了问卷调研。在68.49%的男性占比且文化程度较高、收入较稳定的样本中调查结果显示:很了解民俗文化的占15.07%,一般的73.97%,有点模糊的8.22%,一点都不了解的2.74%;对受周围民俗文化氛围影响的结果显示:能感受到的30.14%,一般的52.05%,不能感受到的17.81%。团队分析得出国人对民俗文化的知识较为匮乏,并且缺少一个更加繁荣的文化环境。于昕淇表示,在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出现迭代、转型甚至消失在所难免,关键是做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承,在适应时代发展的同时,存留更多有中国底色的记忆,讲好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文化故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做调研、做实践,不只是让大学生做观察者,更应发挥力量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中去。”于昕淇的总结也得到了所有队员的认可。
完成此次“彩色中国”实践之后,每位队员在丰富自己文化知识的同时,深深体会到自己肩上承担的巨大的文化传承的担子。如何培养我们的文化认同与自信?如何在保护与创新的指挥棒下做符合人心的传承?如何让心中的文化根基再一次萌生?虽然面临许多挑战与未知,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说他们心中的那一朵五彩斑斓的属于民俗文化的花朵绽放开了。“因为当我们触及这些绚丽的色彩时,它本身就是一个美的历程。”于昕淇笑着说道。
时间:2021-03-01 作者:周天宇 来源:大学生热点网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