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热点网

不忘本来,探究传承鼓子秧歌的新契机

不仔细观察,难以知其全。不深入调研,难以知其繁。2020年7月23日,我队开始了关于商河鼓子秧歌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实地调研。
鼓子秧歌,发源于济南商河县,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并在2006年时,鼓子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东鼓子秧歌是深刻表达民众喜悦之情的民间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浓厚的地域特色,以其奔放、粗犷、豪爽的表演特征 深受人民喜爱,是山东人民性格品质和生活态度的良好体现。如果了解商河,我们可以穿越到3000年前就已经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所以商河县人文底蕴厚重,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很多故事。包括著名的“麦丘三祝的齐桓公捕猎白鹿遇见麦丘老人。”最早的鼓子秧歌是用来庆祝丰收的一种喜悦心情的表达。
其实在我爷爷那辈,由于种种的因素所在,我的爷爷带着家人离开了山东的老家,来到了新疆。所以我虽然籍贯为山东,但并没有在山东长大。所以关于鼓子秧歌的了解,知道的也是非常少。 但随着调研的渗入,关于鼓子秧歌,我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有了更深的情愫。之所以说鼓子秧歌是在唐宋年间以武舞成型,是因为它具有这个时代的精神特点。而山东自古以来战乱频繁,商河地处腹地,更是兵连祸结,饱受兵燹之苦,血与火洗礼的商河人民不仅锻炼了骁勇尚武精神,也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并把战争中某些手段用于民间舞蹈,更由于商河作为齐国的臣民。因此,一次完整的秧歌表演一般由秧歌博士、炮手、探马、伞、鼓、 花、棒等几类角色组成。各类角色构成中,又以伞、 鼓、 花、 棒最为典型。根据角色构成需求秧歌队人员群体规模庞大以三十二人为最基础单位,多则可提升至百余人。
相比其他文化,鼓子秧歌算是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从外地迁来大批移民,他们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各地的乐舞文化在商河大汇合,民间歌舞从减轻劳动重负、祭祀驱壤、鼓舞战斗热情的实用功利艺术逐渐向祝福游艺、自我娱乐转化,主调由庆重神秘演化为喜庆欢乐,明清时期兴旺发达。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大批的音乐舞蹈工作者来商河深入生活,长时间、无条件地在“源泉”中向民众学习,挖掘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在六十年代初,商河鼓子秧歌被选入北京舞蹈学院民舞教材。省内外十几个专业文艺团体,根据鼓子秧歌舞蹈语汇创作的艺术精品,在国内外演出引起强烈反响。
但这并不意味着鼓子秧歌完全的被大众所接受,而鼓子秧歌的流行也仅仅在本地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随着新兴文化的的巨大冲击,随着年轻大众的口味转变,民间的文化渐渐地走向了衰落。甚至许多文化的传承都成了大问题。所以我认为,为了避免民间文化文化的灭绝。我们既要选择确定的传承人去进行传承,也要将这类文化尽可能的引入大众的视野。如,队员提到的民间文化艺术与农家乐的结合,在如,开展一个专门关于民间文化艺术表演的文化栏目。由此来推动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此同时,我们更是可以再更多大学的课程中引入关于鼓子秧歌的舞蹈专业、课程。由此让更多的青年人接触鼓子秧歌,并主动地承担起传承的重任。
在2019年时,洋湖乡积极推进鼓子秧歌进校园活动,全乡所有中小学利用特色大课间、课后服务等时间,聘请老艺人走进校园传授秧歌,鼓子秧作为秧歌之乡文化传播的必要方式成为中小学生的必学科目,此举为培养新一代鼓子秧歌传承人奠定了基础。鼓子秧歌作为中小学生的必学科目,在老一辈艺术家的言传身教下传承的有模有样。非遗文化保护的“根”在于传承。这种“口耳相授”的技艺要想保持原汁原味的文化底色必须根植于一代一代接班人的代代传承。
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鼓子秧歌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基于传统的根脉,文化的发展不仅要有“大放异彩”的信心,更要有“丝丝入扣、千回百转”的情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慢动作”,是需要老一辈与新一辈不断交接“接力棒”的过程,而我们身为年轻的一代,更应当主动的承担起传承的重任。我坚信,只要民间的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总有一天会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并大放异彩。
 
时间:2020-07-27 作者:徐向东 来源:徐向东 关注: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推荐
鲁迅美术学院校花张彤鲁迅美术学院校花张彤
安徽合肥红十字卫校校花阮汐儿安徽合肥红十字卫校校花阮汐儿
西安医学院校花马晓娥西安医学院校花马晓娥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校花吴倩怡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校花吴倩怡
音乐学院校花何金洋音乐学院校花何金洋
回顶部大学生热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