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间之约”并肩立,不负此行满载归
在中国的文字中,“约”字其实带着诸多的意味;一个“约”,往往呈现出人的品行、品味以及做人的格调。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人格的魅力往往也体现在一个“约”字上——荆轲刺秦王,也是那场“易水之约”,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的人格力量,唱响在生命的品格里。
“约”——必须用心去完成,这是整个生命品行的每一细节的完美。我们“桑间之约”实践团更是如此。
“桑间之约”实践队在我校团委的统一领导和学院团总支翟静涛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致力于调研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古桑树群文化和生态产业的开发现状,从自身所学学科专业的角度为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并通过实地走访、专题宣讲等方式助力黄河故道古桑文化影响力提升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宣传工作。
(一)脚踏实地觅真知
在十余天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实践队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分工有序,在得到夏津县旅游局及相关负责人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几乎走遍了古桑树群周围的乡镇村落和企业厂房,并专访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民间艺术团,实践成果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我们更是在此次文化探寻之旅中,进一步感受到了文化和生态产业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愈加深化了对于文化强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政策的认识与体会,帮助大家深入了解社会、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展示我们山东理工大学“五有”学子良好的精神面貌与责任担当。
我们主要有两种调研形式:一种是访谈农村主要村委会成员;另外一种是通过发调查问卷深入了解古桑文化。短短十余天内我们走访了多个村庄,大部分村庄都分布在一条古桑树旅游观光路上。在与各个村子的村支书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大致对夏津县生态旅旅游区的发展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旅游区建成之后每个村子整体的环境都有较大的变化。首先,旅游区建成后村子的整体环境有明显提高,道路整平拓宽,房屋翻新改造,从而使村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提高,在建造旅游区过程中政府会给百姓更多的扶持与补贴。其次,旅游区建成之后会带来很多商业机会,外来公司或当地企业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这就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以增加生活收入。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旅游区发展会引入许多游客,同时也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二)学用结合炼本领
为调研古桑文化和生态产业发展现状,我们分别对与古桑树本身直接相关的桑产品产业和由古桑文化而兴起的旅游产业进行了调研与走访,足迹遍布当地的酿酒、制茶、果干、桑黄培育基地等桑产品厂房和作坊,对当下桑产业的制作工艺、生产效率、生产模式和市场效益等进行了较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并协助夏津县旅游局,围绕古桑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发展困惑及民生诉求等,走遍了周边乡镇村落,通过人物访谈和问卷发放等形式帮助收集材料,归纳问题,探求出路。
经调研,近几年在桑文化和生态产业的发展带动下,夏津县已经逐步形成了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环境的治理及防护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走访夏津县生态旅游区于晓辉副局长过程中,实践团队愈加明确了当下生态旅游区更是把提高居民生态意识、完善桑树群农田管理体系和强化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等作为工作开展重点。基于此,实践队员充分利用《生态学》、《植物学》等专业学科知识,对生态旅游区附近的桑树农田、产业厂房布局等提出了改进建议和优化方案,并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研补充。
(三)不负此行满载归
为有效解决古桑文化影响力再提升的问题,我们实践团各个成员充分发挥理论素养以及自媒体资源优势:一方面通过线下,组建当地宣讲团队对桑文化进行宣讲,线上通过开展网络直播、“两微一端”等推广方式扩大桑文化的知名度;另一方面,我们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在人民日报、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今日头条、中国大学生网、三下乡官网、山东青年报、德州日报、理工青年、青春在线等多家校内外媒体网站发稿百余篇,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我认为我们本次社会实践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走访调研,这是有助于催进我们当代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活动;有利于我们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转变,强化其角色类型的分辨能力,角色扮演心态的健全能力,角色的适应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如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变创新能力等;这些无疑给我们一个综合锻炼的平台,为我们将来快速适应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时间:2020-08-06 作者:于肖童 来源:于肖童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