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热点网

打磨工匠精神,传承黑陶文化

2021年1月17日下午,我随齐承陶韵实践团几名队友一起来到两城黑陶厂,切身了解黑陶制作,体会黑陶文化。实地的访问让我对黑陶的认知由表面到深入,“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罄”是对黑陶的真实写照,更是对黑陶匠人耐心工艺的形象反映。
两城黑陶传承人刘加东老师告诉我们,两城黑陶厂使用的陶土是独属于两城镇的特殊土质,制作黑陶时,所选用的泥土都要经过严格的一层一层的过滤筛选,最后的泥土要像面粉一样细才可以使用。刘老师说,“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拉一些土放在院子里边。”我和队员们都被这严格的要求惊讶到,陶土的要求竟如此之高,由此激发了我对成品的期待。
我们随刘老师来到室内,一些匠人正专心制作。刘老师讲黑陶制作包括拉胚、雕刻、磨光、烧窑以及最后的处理调整。拉胚需要多年的技艺才可对其的厚薄程度完美掌握,雕刻如果没有几年的功夫做不到下笔即成,磨光更需要人工用石头不厌其烦的将其磨亮,烧窑的火候不断掌握。每一个环节全靠手工完成,每一步都磨练着匠人的技艺与心性,因为稍不留神,整个黑陶的制作便功亏一篑。没有匠人般的耐心的心性,坚持的毅力,一件完美的黑陶工艺品很难打磨完成。
一件黑陶工艺品的制作,少则二、三天,多则四、五个月,每一步都是匠人感情的投入。参观展览室后,刘老师让我们亲身体验了黑陶的拉胚过程。看着刘老师娴熟的手法,泥土的形状在刘老师手里变幻莫测。一回儿拉高,一回儿张口,我和队员们跃跃欲试。起初上手,觉得泥土有些难控制,手掌稍微不稳,陶器的形状就变得倾斜。刘老师说形状的控制都是有技巧的,需要两只手的协同配合。手掌合起,呈向里扣的姿势,大拇指放进里边,便会使泥土变薄。如果想要捏出花瓶口,,需要一只手在里边发力,另一只手在外边配合发力……一次次笨拙的尝试,在团队七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泥土打回了“原型”,最终,刘老师加以结尾,我们共同拉出了一个碗的雏形。
看似简单的拉胚动作,背后是上千上万次的拉胚经历,我们被刘老师精湛的手艺所钦佩,更对黑陶的热爱与坚守所折服。调研中我们发现,刘老师自己喝茶所使用的器具正是黑陶制品,煮一壶好茶,与老友共享。品味的不仅是茶香,还有对成果的骄傲与自豪。延续和传承黑陶工艺文化的同时,回归器物最本质的用途是刘加东老师一直立志于推崇的理念。谈起黑陶作用的演变他表示有些感慨,虽然他的黑陶工艺制品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相继被日本国家博物馆、美国芝加哥博物馆等收藏,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用作亲友间馈赠的礼品,但黑陶的实用性好像逐渐被人们所遗忘。“黑陶制作之初就是一件生活用品,是用来盛放食物、粮食和水的。”刘加东说。不过近年来也有不少学校前来定制,用于学生写给未来自己的信件,黑陶瓶罐不仅美观,密封、吸潮性能也是极佳,对于这种用途,也算一种实用性的创新,意义深长。
流畅的线条,精致的制作,优美的造型,紧凑又和谐的图案布满瓶身,荷花、鲤鱼……老师将代表民间美好寓意的事物都倾注在这件作品中。刘老师每当给我们描述起自己的作品,脸上总是洋溢着笑意,眼睛像是注入了光。对于黑陶的传承与创新,刘老师总是侃侃而谈。除此之外,他给自己立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年都要潜伏钻研,静心创作至少一件作品。对他来说,创新是传统工艺前进的根本,保持创新精神才能有与时俱进的动力。
对于黑陶文化的传承,是对非遗文化的延续、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对返璞归真的坚定,需要我们保持安静的心性,打磨恒久的毅力,投入热爱,投入感情。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利用科学技术将其加以创新,回归本质,代代传承。
 
时间:2021-02-27 作者:大学生热点网 来源:大学生热点网 关注: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推荐
鲁迅美术学院校花张彤鲁迅美术学院校花张彤
安徽合肥红十字卫校校花阮汐儿安徽合肥红十字卫校校花阮汐儿
西安医学院校花马晓娥西安医学院校花马晓娥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校花吴倩怡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校花吴倩怡
音乐学院校花何金洋音乐学院校花何金洋
回顶部大学生热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