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学子探究数字技术下的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发展和乡村网络的不断普及,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正在向以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为特征的智慧农业模式加速迈进。为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在当地的发展状况,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7月初,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长虹调研队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前往山东省寿光市开展暑期专项调研活动,探究当地数字农业发展历程,并针对智慧农业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向有关部门提出了见解。
调研“寿光模式”,助推科技兴农
“寿光模式”将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同自身的农业优势相结合,走到了全国蔬菜产业科技兴农新发展的前沿,为此调研队选择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作为本次调研的第一站。
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研发中心始终坚持“院地合作”新方法。据介绍,来自研发中心的六十余种蔬菜优良品种均由各企业和研发中心自主研发,拥有69个知识产权,实现了精准服务消费者的饮食需求。队员范效瑜发现寿光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创新驱动,“以现代化技术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精准发展,推动城乡各类要素资源的双向流动、优化配置。同时结合新的生产方式,抢占农业价值链的高端,推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研发中心马经理的引导队员们进入到中国第一个蔬菜品质感官评价与分析实验室。实验室中,队长孟凡松发现工作人员正在根据不同种类的幼苗特性调节生长条件进行精准培养,“这需要前期针对市场需求和植物特性做大量的市场调研和资料查阅工作,而我们在开展学习活动时也应该多层次全方位思考,为取得良好成果而做足准备。在试错过程中也要不断吸取经验,不断调整谋求创新发展。”
智慧农业无处不在,创新驱动科技发展
随着调研进程的深入,调研队重点对寿光市蔬菜大棚的发展和智能温室的建设进行探究。他们来到寿光市三元朱村乐义蔬菜旅游专业合作社了解了冬暖式大棚发展历程。
调研队员们了解到作为全国冬暖式蔬菜大棚起源地,三元朱村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已经发展到第八代,其影响力辐射到周边地区乃至全国,掀起了一场冬天里的“绿色革命”。队员梁珂对寿光历届基层干部持之以恒地发展蔬菜产业充满钦佩之情,“为丰富人民菜篮子,解决北方人冬季吃菜难的问题,经过30年的‘长跑’,基层干部带领农民将蔬菜种植发展成为支撑全市经济的大产业,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而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及责任感与使命感也值得我们青年一代学习。”
而在寿光市智慧农业科技园中,队员们见到了蔬菜大棚同数字技术结合的产物——智能温室。作为目前全国最大的单体玻璃温室,温室中配备了水肥自动分配装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及智能植物工厂系统、潮汐式智能育苗系统等新型智慧农业生产方式。调研队员宋慧琴为亲身见识到国家先进的大棚技术而感到激动自豪。她说道:“当地农民突破传统的农业栽培模式并大胆发展与创新,推动了智能温室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国内取得领先地位。我们大学生也应重视创新思维在学习研究中的作用,并以此来推动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解决农商纠纷,“点水蜻蜓”待推广
除此之外,调研队员前往山东省潍坊市创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探究为解决农商纠纷而生的“点水蜻蜓”系统。据介绍,点水蜻蜓智能供应链系统是农产品供应链与数字乡村建设的耦合。项目新型基础建设主要建设农业农村数据采集智能终端、设施蔬菜云计算中心、智能供应链APP及小程序。随着国内大数据与“云计算”水平的快速提升,“点水蜻蜓”系统再一次被提出并进行推广。
“该项目的巨大社会公益性使得该项目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队员宋慧琴认为该项目符合脱贫攻坚奔小康的社会发展目标,并对该项目提出了发展建议,“点水蜻蜓供应链智能管理系统需要扩大宣传范围,我们希望不仅在蔬菜生产链,甚至是粮食产业链、水果生产链等农业生产方面出现相应系统,加快农业产业信息化,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在当前数字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计划实施的大背景下,寿光市真正的做到了跑在全国前面,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但队员发现其在政策宣传、资金支持、信息技术支撑及物流保鲜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他们也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可以通过公众号、报纸期刊等途径扩大政策宣传力度,使数字乡村的政策深入人心。同时建立完善的人才政策为乡村振兴计划和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
时间:2020-07-21 作者:李佳楠,任月 来源:李佳楠,任月 关注: